第74章 鱼露牵丝,稻浪连疆

2025-11-02 1930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开春的南洋港口,挤满了前来贸易的商船。中原的货船上堆着小山似的五花肉和生姜,南洋的渔船上则满载着鱼露和椰子,渔民们用刚学会的中原话喊着:“换鱼露咯!换鱼露咯!”

这一切,都源于那道“共生肉”。自从鱼露红烧肉在京城走红,中原的厨子们就迷上了南洋的鱼露,说它“鲜得能掉眉毛”;南洋的渔民也发现,中原的五花肉用鱼露炖过之后,连不爱吃肥肉的孩子都抢着吃,于是“鱼露换猪肉”成了两地最热闹的交易。

皇太孙派去的商队带回了南洋渔民的消息:他们用赚来的钱,在海边修了新的码头,还建了“鱼露坊”,请中原的匠人帮忙改进工艺,让鱼露的味道更醇厚。

“他们还说,要给《天下风味谱》添道菜,”商队领队笑着说,“用中原的豆腐和南洋的鱼露做‘鱼露豆腐’,说比肉还香。”

皇太孙把消息记在谱子的空白页上,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豆腐块,笑得像个得到新玩具的孩子。“等夏天,我再去趟南洋,尝尝这道新菜。”

此时的河西沙地,混种稻已经连成了片。农官们改良的“沙稻”不仅耐盐碱,还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亩产比去年又多了一石。老农们踩着晨露去割稻,镰刀挥得飞快,嘴里哼着新编的歌谣:“南来的稻,北来的种,沙地也能出黄金……”

皇太孙巡访河西时,正赶上稻子灌浆。他蹲在田埂上,用海棠拐杖拨开稻穗,看着里面饱满的颗粒,忽然对身边的农官说:“把这沙稻的种子送到岭南去,让他们试试在水边种;再送些到北疆,看能不能在草原边缘扎根。”

“殿下,北疆冷,怕是不适合吧?”农官有些犹豫。

“试试才知道,”皇太孙笑着说,“就像当年没人相信南洋的稻子能在河西结果一样。种子和人一样,逼一逼,总能找到活下去的法子。”

沙稻的种子很快被送到了北疆。牧民们半信半疑地在草原与农田的交界处开垦了一小块地,播下种子。没想到入秋时,竟真的长出了沉甸甸的稻穗,虽然比河西的矮些,却让牧民们第一次在草原上尝到了新米的香。

“这稻子,比青稞还养人!”巴图的儿子捧着新米,激动地对皇太孙派来的使者说,“我们要多种些,让草原上的孩子,冬天也能喝上热米粥。”

消息传回京城,沈清辞正在给萧煜缝一个装米的小布袋,用的是西域的混纺布,上面绣着稻穗和羊群。“你看,”她举起布袋,“稻子和羊也能做朋友,就像中原和北疆。”

萧煜摸着布袋上的针脚,忽然说:“这孩子比我们懂土地。我们当年总想着‘此疆彼界’,他却知道,土地从来不分疆界,只要肯用心,在哪都能长出粮食。”

夏天,皇太孙如约去了南洋。渔民们在新码头给他接风,端上来的第一道菜就是“鱼露豆腐”——嫩豆腐泡在清亮的鱼露里,撒上岭南的葱花,鲜得让他连喝了三碗。

“这豆腐,比京城的还嫩!”皇太孙赞不绝口。

“用的是南洋的井水,”老渔民笑着说,“加了中原的点卤法子,才这么嫩。”

在南洋的日子,他跟着渔民出海打鱼,学着用蚕丝渔网捕珊瑚鱼;去鱼露坊帮忙搅拌发酵的鱼露,闻着那股又腥又香的味道,觉得比宫里的熏香还亲切。渔民的孩子缠着他,要听中原的故事,他就讲河西的沙稻如何在沙漠里生长,讲北疆的牧民如何在草原上种稻子,听得孩子们眼睛发亮。

“我们也要种稻子!”孩子们喊着,“让鱼露和米饭做朋友!”

皇太孙被他们的热情打动,当场答应派农官来南洋,教他们在海边的滩涂种“海稻”——一种能在咸水里生长的稻子,是农官们刚从岭南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离开南洋时,渔民们给他的船装满了鱼露和海稻种子。“殿下,”老渔民握着他的手,眼里闪着泪,“等海稻丰收了,我们第一时间给您送新米!”

回程的船上,皇太孙站在甲板上,看着海天相接的地方,手里攥着那袋海稻种子。他忽然觉得,这天下的土地,就像这片海,看似分开,实则相连;而他播下的种子,就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把中原与南洋、河西与北疆,紧紧连在了一起。

秋分时,岭南的海稻试种成功了。金灿灿的稻穗长在滩涂上,海风一吹,像一片流动的黄金。农官们欣喜若狂,立刻把消息传遍天下,说要让“海稻”在所有沿海地区扎根。

皇太孙把海稻的种植法刻在《天下共生大典》的新石碑上,旁边画着渔民收割海稻的样子。石碑前,中原的老农和南洋的渔民凑在一起,用通语讨论着“海水灌溉的火候”,像一对共事多年的老伙计。

萧煜和沈清辞看着新石碑,忽然觉得,这孩子已经把“共生”二字,种进了天下的土地里,种进了百姓的心里。而那些流动的稻浪,那些飘香的鱼露,那些交织的笑语,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