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霜鬓闲话,新岁可期

2025-11-02 1639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京城的雪,总带着几分郑重。碎玉轩的海棠枝桠上积了层薄雪,像裹了层素纱,风一吹,簌簌落下,沾在沈清辞的发间。她正坐在窗边,给小皇孙缝一件虎头披风,用的是李三郎织坊送来的驼绒混纺布,暖融融的,连针脚里都裹着暖意。

萧煜端着一碗姜茶进来,放在她手边:“外面雪大,别冻着。”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像落满了霜,却依旧精神矍铄,手里还拿着一本《农桑新记》,是太子让人送来的,里面记着各地新试种的粮种。

“你看这个,”萧煜翻开书页,指着一幅插图,“岭南新培育的‘耐寒稻’,说是能在北疆种活,明年就让巴特尔试种试试。”

沈清辞凑过去看,插图上的稻穗沉甸甸的,谷粒饱满:“要是成了,北疆的牧民冬天就不愁粮食了。”她拿起针线,在披风的虎头上绣了颗红绒球,“这披风赶在小年给孩子穿上,正好。”

小年这天,宫里格外热闹。苏婉儿带着后宫的妃嫔们来坤宁宫,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年货——有西域的葡萄干,江南的松子糖,北疆的奶疙瘩,堆了满满一桌子。

“姐姐你看,这是太子妃亲手做的糖人,像不像你和姐夫?”苏婉儿拿起两个糖人,一个穿着龙袍,一个穿着凤袍,虽然线条简单,却眉眼含笑。

沈清辞笑着接过来:“亏她想得出来。”

小皇孙穿着新披风,在糖人堆里钻来钻去,抓起一个奶疙瘩就往嘴里塞,弄得满脸都是奶渍。太子走进来,笑着把他抱起来:“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父皇,”太子放下孩子,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西域诸国派使者来了,说想在同源堂设‘西域分馆’,让更多子弟来中原求学。”

“准了。”萧煜点头,“不仅要设分馆,还要让中原的学子也去西域看看,互相学习才好。”

沈清辞补充道:“让工部再派些匠人去,教他们烧制瓷器。西域的玉石好,中原的瓷艺精,合在一起,定能做出更好的物件。”

正说着,巴特尔的儿子巴图来了。他如今已是个英挺的青年,穿着一身铠甲,刚从北疆巡查回来,身上还带着风雪的气息。“皇上,皇后娘娘,北疆一切安好,沙狼部落还送来一匹良马,说是给小皇孙当坐骑。”

“好孩子,辛苦了。”沈清辞看着他,想起当年那个在同源堂读书的少年,如今已是能独当一面的将军,“路上冷不冷?快喝碗姜茶暖暖。”

巴图红着脸接过姜茶,说了些北疆的新鲜事:“沙狼的孩子们现在都在学汉话,说长大了要去江南看胭脂茄。还有啊,阿古拉王子的儿子,天天缠着要学织布,说要超过他爷爷。”

众人都笑了。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却暖融融的,茶香、糖香、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

除夕夜,他们在坤宁宫守岁。没有摆盛大的宴席,只有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着饺子,说着闲话。太子说起明年要疏通黄河支流,太子妃说要在织绣坊开个“女学班”,教民间女子识字织布,小皇孙则奶声奶气地说,要去西域骑骆驼。

萧煜听着,忽然问沈清辞:“还记得我们刚成婚那年的除夕吗?”那年他们还在永寿宫,宫宴上危机四伏,连喝杯酒都要提心吊胆。

“怎么不记得。”沈清辞笑了,“那时哪敢想,能有今天这样的日子。”

“是啊,不敢想。”萧煜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因为常年纺纱,指腹有些粗糙,却温暖得让人安心,“但这样很好。”

炉火烧得正旺,映着每个人的笑脸。窗外的烟火在夜空中炸开,五颜六色,照亮了宫墙,也照亮了远处百姓家的窗棂。沈清辞看着窗外,忽然觉得,这烟火不仅是庆祝,更是一种承诺——承诺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能这样安稳、温暖。

新岁的钟声敲响时,小皇孙举起手里的糖人,大声说:“祝爷爷奶奶,爹爹娘亲,永远都在!”

众人都笑了,眼角却有些湿润。沈清辞抱住孩子,在他额头亲了一下:“会的,我们都会永远在。”

在这宫墙里,在这天下间,在每一个他们守护过的角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