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余波、窥探和觉醒的序曲

2025-11-01 1938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

封瑶加入王教授课题组的消息,如同在徐卓远精密运转的内部世界投入了一颗变量独特的石子。系统日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外部事件:主体封瑶成功接入高阶学术资源节点(王教授课题组)。关联事件:主体自主性显着提升,应对压力测试表现优异(超越历史数据模型预测)。影响评估:长期潜力增益预期上调至‘显着+’,社会资本结构优化,主体自信心建设进度+30%。潜在风险:该节点将引入更多不可控外部交互(如教授、其他课题组员)。应对策略:调整辅助资源倾斜度,优先保障主体在该项目下的认知资源与时间管理效率;启动背景信息低调收集程序(针对王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

冰冷的逻辑流之下,一丝极其微弱的异常波动,在核心逻辑矩阵的深处一闪而逝。它并非基于任何现有数据模型的推演,更像是一段被深度压缩、标记为“冗余情感代码”的古老存档,因眼前这“既视感”极强的场景——她凭借自身力量突破瓶颈,眼中闪耀着获得认可的星光——而被触动,泛起了近乎于“欣慰”与“释然”的残响。这波动太细微,甚至未能触发警报,便被主程序当作无关噪音迅速淹没、归档。

徐卓远的全部显意识注意力,都聚焦在封瑶那带着雀跃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的“好”字回复上。他同步调整了今晚的日程规划,将原本用于深度学习最新《神经网路前沿》论文的时间区块,无缝置换成“陪同用餐(营养补充优先级)”及“后续适应性情绪支持(观察主体应激反应)”任务,优先级调至最高,覆盖原有计划。

---

封瑶脚步轻快地走在通往二食堂的林荫道上,夕阳的金辉透过繁茂的梧桐叶,在她身上投下斑驳跳跃的光影。胸腔里充盈着的,不仅仅是成功的狂喜,更有一种踏实的、被稳稳托住的安全感,以及……一种掌控自身命运的微妙觉醒。她清晰地回忆起重生前那个同样渴望机会,却在王教授那洞悉一切的目光下自惭形秽,连报名表都不敢伸手去接的自己。那时的她,只会将这份渴望与挫败一同深埋,然后在无数个深夜,啃噬着名为“如果当初”的苦果。

而如今,她主动敲响了那扇门,承受住了那场近乎严苛的思维风暴,并且,她赢了。这种凭借自身力量(尽管徐卓远无声的支持如同空气般不可或缺)切实改变命运轨迹的感觉,如此真切,如此令人上瘾。

她下意识地握紧了口袋里的手机,那里躺着徐卓远那条没有任何 emoticon、却让她心头一暖的回复。重生归来,她擦亮了眼睛,也重新校准了心扉。徐卓远,这个在前世被她偏执地误解为“监视”与“控制”的“竹马”,原来始终在用他那种独一无二的、近乎笨拙的、数据化的方式,为她构建着一个绝对坚固且永远在线的后盾。这一世,她绝不会再辜负这份沉默而厚重的守护,更要尝试去读懂他那本“天书”般的内心。

“我的‘外置处理器’先生……”她低声喃喃,嘴角弯起一抹混合着柔情与决心的弧度,“这一次,轮到我来学习你的‘编程语言’了。”

---

图书馆僻静的角落,陈墨轻轻合上手中精装的《规训与惩罚》,书页合拢的轻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她的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前方,脑海中却在进行着一场缜密的社会学思辨。封瑶与林轩看似偶然的“跨学科交流”,封瑶近乎“奇迹”般地获得王教授(以挑剔和严格着称)的青睐,以及那个始终如影随形、行为模式高度规律化的徐卓远……这些碎片在她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大脑中被反复拼凑、审视。

她敏锐地直觉到,封瑶的“崛起”并非简单的运气或偶然的才华显露,其背后似乎存在一套精密的、非典型的推动机制。而徐卓远,就是那个最可能的“核心操作变量”。他的存在,他那近乎非人的理性与效率,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社会观察样本——一个个体,如何通过一套看似去情感化的、高度工具理性的干预策略,系统性地影响甚至重塑另一个体的认知轨迹、社会网络与发展路径?

这种观察的冲动,超越了她平日沉浸于宏大理论建构时的疏离感。她想要靠近,想要解码这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社会实验”。那份来自信息学院好友的学术沙龙邀请函,此刻在她手中仿佛有了额外的重量。这不仅是去旁听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伦理边界”的讨论,或许,更是接近那个可能的“关键变量”源头——徐卓远所在的那个由代码、算法和逻辑构成的世界——的一次绝佳“田野调查”机会。

一个清晰的计划在她脑中成形:不仅要参加沙龙,还要准备几个有深度的问题,在提问环节尝试与那个“关键变量”进行直接“交互”,观察其反应模式。

---

晚餐时分,二食堂小炒窗口旁,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与嘈杂的人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