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封瑶发出的那条措辞谨慎、留有充分余地的“延迟响应”信息,如同在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家族关系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经过精确计算的石子。涟漪有限,并未立刻引发预期的风暴。继母周女士的回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公式化的冷淡:【知悉。期末重要,勿分心。】没有加压,也没有进一步的关切,这种近乎漠然的态度,反而为封瑶争取到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她得以将更多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项目收尾和密集的期末复习中。
同时,在徐卓远堪称“军工级”标准的协助下,那份原本只是详尽论证自身发展可行性的报告,完成了质的飞跃。它从一个单纯的文字论述,升级成了一个包含数据可视化图表、潜在导师推荐信模版、未来几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甚至附带风险评估与应对方案的“综合论证包”。这个文件包静静地躺在封瑶的加密文件夹里,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像一枚已上膛的、理性而有力的“谈判弹药”,只待时机成熟,便能精准击发。
徐卓远在他的“观测日志——封瑶专项”中,持续优化着为封瑶构建的“动态防火墙”模型。他不仅整合了沈哲提供的那些零散(且在他看来缺乏系统性)的策略,更结合了大量社会学、心理学案例库,模拟了数十种“家庭协议冲突”场景下的最优解。他甚至编写了一个简易却高效的决策树程序框架,可以根据对方(周女士、封父)不同的反应模式、关键词触发,快速生成从“策略性妥协”到“边界强化声明”等不同层级的应对策略建议。他将这个程序框架分享给封瑶时,语气平淡如常:“旨在提高通信效率,降低情绪能耗,优化你的决策支持系统。”
封瑶收到文件,看着屏幕上那逻辑严谨、分支清晰、甚至标注了概率权重的流程图,一时哭笑不得。这种将复杂微妙的情感伦理问题完全“技术化”处理的方式,粗看显得不近人情,细想之下,却意外地让她感到一种卸下重负的轻松。仿佛那些压在心头的、黏稠沉重的情感纠葛和道德负担,被抽离、转化成了一个个可以冷静分析、评估、应对的变量与参数,不再具有吞噬她心智的混沌力量。她回复:【工具已接收,纳入我的“生存与发展工具箱”。谢谢,卓远。】
校园论坛上关于“学霸CP”的讨论热度,果然如同徐卓远数据模型预测的那样,在缺乏新“数据注入”(如新的同框照片、互动实证)的情况下,热度曲线迅速衰减,很快被新的校园热点——一场即将到来的辩论赛、某社团的精彩活动——所取代,沦为背景噪声。徐卓远对此始终保持着高效的“信息过滤”状态,而封瑶,在经历过前世的众口铄金与网络暴力后,对此类浮于表面的关注早已具备了强大的免疫力。她更在意的,是眼前触手可及的、实实在在的成长与积累。
---
二
校史馆数字化项目的成果汇报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如期举行。阶梯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历史系、计算机系的师生以及校方领导。封瑶作为核心成员之一,站在演示台前,操作着精心准备的PPT,从容不迫地讲解着项目整体思路、遇到的技术难点、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她语调平稳,逻辑清晰,引用的数据信手拈来,面对台下教授和同学们或欣赏或探究的提问,她应对得体,引证充分,展现出与数月前刚重生时那个敏感、怯懦、时刻担心行差踏错的女孩截然不同的风采。
徐卓远坐在台下最后一排的角落,光线昏暗,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他的视线焦点锁定在封瑶身上,核心处理器仿佛进入了全频段接收与分析状态,精确捕捉着她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语调的微妙起伏、语言逻辑的流畅度以及肢体语言的协调性。他的内部评估系统不断弹出绿色通过的正面指标:【语言组织效率提升12.7%】、【非语言信息传递(眼神接触、手势运用)稳定性高,置信度98%】、【应对突发查询(Q&A环节)响应时间缩短0.8秒,答案精准度符合预期】。一种类似于“任务达成度优异”的系统提示音,在他意识深处无声鸣响。
汇报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封瑶暗暗松了口气,感觉胸腔内紧绷的弦稍稍松弛。她几乎是下意识地,抬头望向那个角落,精准地对上徐卓远平静无波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目光。两人之间隔着攒动的人头与喧闹的空气,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却仿佛完成了一次无声的、高效的数据同步与确认。
就在这时,项目指导李教授在做总结陈词时,提到了一个容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尤其要肯定的是,在项目前期最繁琐的资料整理与修复阶段,我们得到了一位对古籍修复抱有极大热情和耐心的同学的默默帮助。虽然她并非项目正式成员,但她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对部分破损严重、甚至濒临碎裂的文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初步修复和加固处理,这为我们后期的扫描和字符识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记得是……历史系的陈墨同学,在这里,我代表项目组,表示诚挚的感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