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先比着再说!(求订阅~月票!)

更新时间:2025-08-03 00:55 作者:丸子先生 阅读量:1
    第210章先比着再说!(求订阅~月票!)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秦盛荣与宋雨萌
    
      那就是“瑟瑟发抖”。
    
      李少杰就不用说了。
    
      之前直接给吴俊优揭到塌房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自己虽然不至于是虚假创作人,但根基不稳,还是会怂一些。
    
      而高慧洁老师
    
      秦盛荣与宋雨萌还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码也是在音乐学院受到过系统教育的。
    
      但此时,身边这个高慧洁老师,仿佛让两人回到了大学时代。
    
      仿佛又看到了导师敲着桌子,怒骂着自己猪脑子,帮自己改论文的样子。
    
      不敢说话。
    
      而唱作人们的感觉也没比这俩人好哪去。
    
      怎么一个唱作人比赛的综艺.踏马的突然就变成了百川奖+青歌赛?
    
      压力骤增。
    
      录制也便如此的进行着。
    
      当然,虽然选手们有些担忧比赛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实还好。
    
      无论李少杰还是高慧洁老师,对于综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
    
      只存在这么一个底线级别的“不错”“很棒”“可以”。
    
      起码,你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毕竟,流行音乐的作曲门槛其实很低。
    
      流行乐坛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若说之前倒是还好,但从16年往后,真正传唱起来,带有一定热度的流行歌曲,他们的创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众总会觉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气,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科班学生会被条条框框束缚,非科班学生更能发挥才华”“高手在民间”云云。
    
      “天赋”。
    
      “不接地气”。
    
      不可否认,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但其实这都只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认知偏差罢了。
    
      科班与非科班的分界线,其实并非是学历。
    
      而是知识放在那里,你是否去学了,你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时候,科班学生不努力,最后凭借半瓶子水混圈,也会混成“非科班”,创作快餐商业音乐。
    
      而非科班的选手,努力提升,学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识并且运用得当也不是不可能,这个时候非科班的选手,也就变成了“科班”出身。
    
      毕竟,总是有非科班的选手在经过努力与天赋的双重加持下,实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还要让科班的学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乐爱好者非常多,尝试作曲的更多。
    
      但扑街的明显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实并不强,有时候恰到钱以后,很难虚心保持本心,再去进步,名气越来越大,但作品越来越水,盲从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审美引导。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后,也只能写写单旋律,这恰恰满足的绝大多数听众“只听旋律”的要求,你声部多了反而会觉得听的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