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2025-11-01 1955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徐茂公看着二人一脸茫然的样子,笑着摆摆手:"文渊公子说的那些'货币流通'、'循环经济'的道理,咱们这些粗人一时半会儿也琢磨不透。听说商学院那边专门有这门学问,改日得空咱们也去听听。"

"我的老天爷!"单雄信突然一拍大腿,震得酒盏都跳了起来,"就凭那100文钱转了一圈,居然真能把一屁股债都平了?这也太神了!"

崔元礼摇头晃脑,满脸敬服:"公子真乃神人也!我老崔算是心服口服了。"他仰头干了杯中酒,抹了抹胡子,"赶明儿非得去商学院开开眼界不可!"

终南山,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相对而饮。

杜如晦道:“文渊公子怎么和杨秀牵扯上了!这一动可是牵扯很大啊!方方面面的事太多了。朝廷那位要是发怒,这长安可就热闹了。”他凑近房玄龄低声道:“老房,你说公子是不是少年心性,一时的心血来潮?”

房玄龄夹了一口酒,不紧不慢地说道:“我看不像。公子少年老成,不会一时兴起做事。你想想,他为什么调走李秀宁?又为什么停止对世家的打击?又为什么任我们两个文官做这支军队的统帅?还有,为什么要各地派人去荥阳考察学习?”

杜如晦举杯的手悬在半空,眼中精光渐盛。忽而拍案道:"莫非...公子是要加快布局?"声音里难掩兴奋。

房玄龄但笑不语,只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放下酒盏用手沾着所剩无几的酒水在杜如晦面前案几上勾勒出山河走势:“这里马邑,李靖在此陈兵一万,这里定襄,原守军三千,然红佛手中最少有一万。这里五原,还不知道兵力多少,但是燕云十八骑和特训的雪豹营在此驻扎;这里,我们三万兵力。这里瓦岗,荥阳最少十万兵力;这里九江至豫章兵力不知;这里襄阳荆州一线,兵力也不下一万;这里,晋阳,目前不明。这里蜀郡,他这是在这里经营大后方。”

房玄龄与杜如晦相视一笑,彼此眼中皆是了然。房玄龄广袖轻拂,案几上的酒渍山河图顿时消散无踪。只见他从袖中取出一本蓝皮小册,封面上《大隋社会各阶层分析》几个楷字墨迹犹新。

"这本册子,你可曾细读?"房玄龄指尖轻抚书页,纸张发出沙沙轻响。

杜如晦目光微闪,唇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何止读过,早已烂熟于心。"他接过书册,随手翻开一页,"若要概括,便是:大隋延续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遗风,又因制度革新而萌发新生机。从皇族勋贵到贱民阶层,不同群体在政治、经济与法律层面的地位差异,共同勾勒出一幅复杂多元的社会图景。

顶层:皇族与勋贵集团 —— 权力核心的掌控者

以杨氏家族为首的皇族,联合关陇军事贵族、山东士族等勋贵集团,构成了统治的核心圈层。他们通过血缘纽带、军功赏赐与政治联姻紧密联结,垄断了三省六部等重要官职与地方军政要职。虽然推行科举制,但高层权力仍牢牢掌握在勋贵手中。经济上,他们受封大量食邑与赐田,享有免税特权;法律上,凭借 “八议” 制度,犯罪后可减免刑罚,甚至免死,尽显特权阶层的超然地位。

上层:官僚集团与士族 —— 政治博弈的参与者

官僚集团中,既有通过科举入仕的新兴文官,也有依靠门荫上位的贵族子弟。科举制的出现虽冲击了门阀垄断,但中低级官员仍常受士族排挤,地方官员更是需在执行中央政令与维护地方士族利益间寻求平衡。士族阶层则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分化态势:关陇士族凭借军功与皇族关系显赫一时;山东士族虽经济文化实力强劲,但政治影响力在隋初受到打压;江南士族在南陈灭亡后,政治地位逐渐边缘化。尽管如此,士族仍凭借家谱郡望维持声望,在婚姻上坚守门第之见。

中层:地主与工商业者 —— 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地主阶层分为官僚地主和庶民地主。官僚地主凭借俸禄与赐田积累大量土地,规模庞大;庶民地主则多由自耕农上升而来,虽需承担赋税,但可免除徭役。他们共同构成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占有者,推动着农业经济发展。工商业者身处重农抑商的环境中,虽城市商业繁荣,但法律上被划入 “市籍”,在入仕、穿着等方面受到限制,社会声望远低于士族,只能通过贿赂官员等方式提升地位。

底层:农民与手工业者 —— 社会运转的基石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理论上可依据均田制受田,但实际受田不足问题普遍存在。他们虽地位高于奴婢、部曲等依附民,属于 “良民”,但仍需承受沉重的税役负担。依附民如部曲、佃客,人身自由受限,需向主人纳租服役;手工业者分官营与私营,官营工匠终身服役,私营工匠受行会管理,二者社会地位与农民相近,共同构成社会底层的生产力量。

贱民:奴婢与杂户 —— 处于社会最底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