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2025-10-29 1974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话说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当时国家表面上看起来太平无事,但实际上皇帝已经有很多年不上朝了,也不知道各省上报的水旱灾害、流民遍地这些事,皇帝看没看。有一天,内阁公布了一道皇帝的旨意,说是自从皇帝登基四十多年以来,日夜操心国事,一直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选拔人才。还举了古代秦穆公不用贤才被诗人写诗批评的例子,让大臣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出来上报,不要有所顾忌,皇帝会好好参考。

圣旨宣读后,过了三天,御史单扬言上奏章说,人才的兴衰关乎着国家的兴亡。以前古代的帝王用人不看资历,像《诗经》里写的普通人、女子都能被重用。但到了后来,国家就开始用各种条件限制人才选拔,不同朝代还都有特定的选拔标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科举制度,设立翰林院,能进入翰林院的读书人,过不了几年就能当上大官,而且不是翰林院出身的大臣,死后不能用“文”字做谥号。这样的制度对读书人吸引力很大,这种制度虽然也选出了一些像薛宣、胡居仁这样的理学大家,周宪、吴景这样的忠义之士,于谦、王守仁这样的有功之臣,李梦阳、何景明这样的文学名家,但每次科举考试中,也有不少靠运气考上的人。过了几年,这些人当中很多人都没什么成就,甚至都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了 。

单扬言接着说,如果把天下的人才都用各种资历条件来限制,那真正选出的人才就很少,被埋没的人才却很多。那些没被选中的人,心里就满是委屈,这种怨气在世间蔓延。活着的时候,有的人装疯卖傻,有的人行为古怪,甚至做出一些孤僻、不合常理的事;死了之后,这些怨气可能会变成不好的东西,带来灾祸,危害百姓。虽然这和这些人自身不能修养性情、钻研学问有关,但也不能不说,是资历限制把他们逼成这样的。

单扬言还提到,唐朝有在大臣死后追赐进士身份的先例,比如方干、罗邺就得到过这样的荣誉。他恳请皇帝广纳贤才,不要遗漏那些被埋没的人才,对已经去世的读书人也应该给予恩惠。让那些活着没能进入翰林院的人,死后也能享有荣誉。希望皇帝可怜这些被埋没的人才,对他们施以特别的恩赐,并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已故的读书人,考察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章,赐给他们进士及第的称号,授予不同级别的翰林院职衔。这样一来,那些心中满是怨气的人,都会变成对国家有益的力量,一同感怀皇帝的恩情。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单扬言递上这份奏章,六月初一,皇帝下旨:让大学士和礼部通知各省,去收集已故读书人的诗文、墓志、行状等资料,最后汇总到礼部核查。至于怎么给予表彰、赐进士身份,不用受资历限制,详细讨论后上奏。

随后,礼部就把皇帝的旨意传达下去了,经过层层通知,从省到府、到州、再到县,各地开始寻访。一年后,各省督抚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上报。大学士等人商议后上报说:按照皇帝的旨意,核查了各省送来的已故读书人的诗文、墓志等资料和相关事迹,一共统计出九十一人。

其中,做过官但没进过翰林院的有周进、范进、向鼎、蘧祜、雷骥、张师陆、汤奉、杜倩、李本瑛、董瑛、冯瑶、尤扶徕、虞育德、杨允、余特十五人;从军队出身做了官,按惯例不能进翰林院的有汤奏、萧采、木耐三人;举人有娄奉、卫体善两人;靠祖辈功勋获得入仕资格的荫生有徐咏一人;通过贡举进入国子监学习的贡生有严大位、随岑庵、匡迥、沈大年四人;在国子监读书的监生有娄瓒、蘧来旬、胡缜、武书、伊昭、储信、汤由、汤实、庄洁九人;通过院试成为府、州、县学生员的有梅玖、王德、王仁、魏好古、蘧景玉、马静、倪霜峰、季萑、诸葛佑、萧鼎、浦玉方、韦阐、杜仪、臧荼、迟均、余夔、萧树滋、虞感祁、庄尚志、余持、余敷、余殷、虞梁、王蕴、邓义、陈春二十六人 。

大学士等人继续汇报说,这次寻访到的人员中,还有27个没有官职在身的普通百姓,像陈礼、牛布衣、权勿用、景木蕙、赵洁、支锷、金东崖、牛浦、牛瑶、鲍文卿、倪廷珠、宗姬、郭铁笔、金寓刘、辛东之、洪憨仙、卢华士、娄焕文、季恬逸、郭力、萧浩、凤鸣歧、季遐年、盖宽、王太、丁诗、荆元这些人。两个和尚,甘露僧和陈思阮;一个道士,叫来霞士;还有一位女子,就是沈琼枝。

他们跟皇帝说,之前找到的这些已故读书人,比如周进他们,身份背景都是五花八门的,他们有品行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本事和成就。于是,大臣们就按照这些人生平做过的事、写过的文章,分别给予了评价,并单独整理成了一份清单,恭敬地呈给皇帝过目。还请皇帝亲自给这些人排排名次,然后张榜公布。大臣们表示,这么大的恩典,得由皇帝您来决定,他们不敢擅自做主。至于这些人的诗文、墓志、个人事迹材料,就统一存在礼部,留给以后的人查看、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