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2025-10-29 1898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话说这虞华轩可不是一般人。他在七八岁的时候,就是人人夸赞的小神童。长大些后,对于经史子集这些书,他不仅熟读,还喜欢深入钻研,理解得十分透彻。到了二十多岁时,他就已经学问大成了,不管是军事、农业、礼乐,还是工程、虞衡(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职相关事务)、水利、火政等方面的事情,只要一提开头,他就能明白结尾。写文章堪比枚乘、司马相如,作诗词也不逊色于李白、杜甫。而且他家世显赫,曾祖父做过尚书,祖父是翰林,父亲是太守,妥妥的大户人家出身。

可惜的是,即便他满腹经纶,五河县的人却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五河县风气很不好,要是提到谁品行好,他们就撇嘴嘲笑;说起前几十年的世家大族,他们就嗤之以鼻;谈论谁会写诗文,他们连眉毛都带着轻蔑的笑意。在五河县,不管问什么,答案好像都绕不开一个人——彭乡绅。要问此地有什么山川美景,是彭乡绅;要问此地有什么稀罕特产,是彭乡绅;要问此地谁最有声望、有德行、有才情,答案全是奉承彭乡绅的人。不过还有两件事,能让当地人另眼相看,一是和徽州方家结亲,二是肯花大笔银子买田置地。

虞华轩就生在这么个低俗的地方,又守着家里的几亩地走不出去,心里别提有多憋屈了,时间一长就憋出了一肚子火。他父亲做太守的时候是个清官,在任上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虞华轩在家也省吃俭用,所以就攒下了一些银子。现在太守父亲告老还乡,不再管家里的事了。虞华轩每年辛苦攒下几两银子后,就把那些做田产生意的人叫来,说自己要买田买房。等价钱谈得差不多了,他又把人家臭骂一顿,最后不买了,就借此解气寻开心。看他这样,全县的人就都说他脑子不太正常,可又贪图他的钱,所以还时不时地来和他套近乎。

成老爹是做田产生意的中间人。有一天,他让虞华轩家的管家把虞华轩请到书房,就跟他说:“我家附近有一块田地,不管发大水还是闹旱灾都不怕,每年能收六百石稻谷。田主开价两千两银子。前几天方六房想买这块田,田主本来都打算卖给他了,结果那些种田的佃户不同意。”

虞华轩问:“佃户为啥不同意啊?”成老爹解释说:“因为方家的田主下乡的时候,非要佃户摆香案迎接,佃户要是欠了租子,还会被打大板子,所以他们不想把田卖给方家。”虞华轩听后,就没好气地说:“不卖给方家,想卖给我,难道我下乡就会摆臭架子?我不打他们就不错了,他们还敢打我?”成老爹赶忙说:“不是这个意思!大家都说您大爷宽宏大量,不像方家那么刻薄,所以才想着促成这桩买卖。不知道您手头的银子够不够?”

虞华轩说:“瞧不起谁呢?我还能没现钱?”说完就喊仆人搬来银子给成老爹看。仆人搬来三十锭大元宝,哐当往桌上一倒,元宝在桌上骨碌碌地滚。成老爹的眼睛也跟着元宝直转。虞华轩让人把银子收走,就跟成老爹说:“我这些银子可没骗人吧?你现在就下乡去谈,谈妥了,我就买。”成老爹却推脱说:“我还得在这儿耽搁几天才能下去。”

虞华轩问:“老爹您还有啥要紧事?”成老爹掰着手指头数:“明天要去县太爷那儿领我婶母被表彰为节孝的牌坊银子,顺便交赋税;后天是彭老二女儿十岁生日,我得去拜寿;大后天方六房请我吃午饭,等吃过这顿饭,我才能下乡。”虞华轩听了,鼻子里冷笑一声,也没多说什么,只留成老爹吃了顿午饭。吃完,成老爹就去领牌坊银子、交赋税去了。

等成老爹走后,虞华轩就让仆人把唐三痰找来。这唐三痰有个特点,因为方家平时请客吃饭,只请他当举人的哥哥,从不请他,所以他就专门爱打听方家请客的消息,哪天请客、请了哪些人,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虞华轩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所以就把他找来,对他说:“麻烦你去打听一下,仁昌典的方六房大后天是不是请成老爹吃饭?一定要打听得准准的,大后天我请你吃饭。”

唐三痰爽快的答应下来,出去打听了好一阵才回来,然后说:“根本没这回事!大后天方六房根本没打算请客。”虞华轩一听,就乐了,连说:“好!好!好!大后天一大早你就来我这儿,咱们痛痛快快地吃一天!”等唐三痰走了,虞华轩就让仆人偷偷地去香烛店,托店里的伙计写了一张红色请帖,上面写着“十八日午间小饮候光”(意思是十八号中午备了薄酒等您来),落款写着“方杓顿首”(方杓恭敬地拜请)。请帖写好后,就装在了信封里,还贴上了标签,最后派人悄悄放在成老爹睡觉房间的书桌上。

成老爹交完赋税后,晚上回来看到请帖,心里美滋滋的,想着:“我这老头子真是老来走好运喽!随口撒个谎,居然还凑巧了,而且正好是这一天!”心里一高兴,就睡觉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