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粮道御敌保大同,科举纳贤安大都

2025-11-02 1915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大同往漠北的运粮道上,晨露凝在车轮印里,陈九领着三艘粮船顺流而下——船上不仅载着给秦峰的粮草,还装着王老铁新做的“山地独轮车”,木轮裹着铁皮,能在崎岖的土路上跑,专门给前线送弹药用。“都警醒着点!”陈九站在船头,手里握着望远镜,盯着岸边的芦苇丛,“甘麻剌刚败,保不齐会派人来劫粮!”

话音刚落,芦苇丛里突然射出几支冷箭,“噗”的一声钉在船板上。“有埋伏!”水兵们立刻举起盾牌,火铳兵对准芦苇丛扣动扳机。只见十几个穿皮甲的漠北探子从芦苇丛里冲出来,手里举着弯刀,想跳上船抢粮。陈九拔刀迎上去,一刀砍倒带头的探子,其他水兵也围上来,没一会儿就把探子全部制服。

“搜他们的身!”陈九下令。水兵从一个探子怀里搜出一张纸条,上面画着运粮道的路线,还标着“明日午时,塔塔尔部袭粮船”的字样。“难怪甘麻剌退得那么快,原来是联合了塔塔尔部!”陈九脸色一沉,立刻让人往大同送信,让秦峰派斥候巡逻陆路,自己则领着粮船往回走,打算绕到上游,避开埋伏。

通州的粮仓里,钱明正对着一张漠北地图发呆——他儿子钱小宝的生辰八字,被他用针扎在地图上的克鲁伦河附近。罗成走进来,看到这一幕,轻轻叹了口气:“你还在想你儿子?”钱明抬头,眼里满是血丝:“罗将军,我想请求去漠北当细作!我知道甘麻剌的军营在哪,也认识塔塔尔部的人,我不仅能查他们的动向,还能想办法救我儿子!”

罗成愣住了,随即点头:“我这就给殿下写信,替你求情。但你要记住,此去凶险,若有不测,我会照顾好通州的百姓,也会想办法救你儿子。”钱明重重磕头:“若能赎罪,若能救小宝,我死而无憾!”

三日后,赵昺的回信到了——不仅同意钱明去漠北,还派了五个精通漠北语言的斥候跟着他,给了他一面特制的铜牌,遇到祥兴军的人,凭牌就能接应。钱明接过铜牌,手指摩挲着上面的“汉”字,眼泪掉了下来:“殿下放心,我定不辱使命!”

保定城外的医棚里,蓝珠正给一个发烧的孩童喂药。孩童的母亲站在旁边,手里攥着衣角,满脸担忧:“蓝珠姑娘,这孩子烧了三天了,不会是痘症吧?”蓝珠摸了摸孩童的额头,摇了摇头:“不是痘症,是风寒,喝两天药就好了。不过保定的百姓大多没喝过金银花水,你去告诉街坊,明天我教大家煮,预防痘症。”

可到了第二天,却没几个百姓来学——原来有个游医造谣,说金银花水是“巫药”,喝了会让人绝育。蓝珠没有生气,而是让医队的人煮了一大锅金银花水,自己先喝了一碗,又让保定的里正也喝了一碗。“大家看,我喝了没事,里正也喝了没事。”蓝珠笑着说,“这水是预防痘症的,之前通州的流民喝了,没一个人再起痘。”

百姓们半信半疑,一个老汉走上前,端起一碗喝了:“我孙子在通州,说蓝珠姑娘是活菩萨,我信你!”有了老汉带头,其他百姓也纷纷上前喝药,蓝珠趁机教大家煮水的方法,还把带来的金银花种子分给大家:“把种子种在院子里,夏天开花了,随时能煮水喝。”

大都的亲民殿外,挤满了来参加科举的学子——这是赵昺复汉后第一次开科举,不仅允许寒门子弟参加,还允许工匠、流民子弟报考,只要识字、懂农桑或兵法就行。钱安站在人群外,看着一个穿补丁衣服的流民子弟拿着准考证往里走,忍不住对身边的士族说:“殿下这是乱了规矩,寒门子弟哪懂治国?”

这话刚好被路过的赵昺听到。赵昺停下脚步,看着钱安:“钱大人,当年岳飞是寒门子弟,却能保家卫国;王老铁是工匠,却能造出浮桥炮车,帮咱们轰开金闸。治国不靠出身,靠的是能不能为百姓做事。”钱安脸色一红,低下头不敢再说话。

科举考场里,学子们正写着策论——题目是“如何让流民安居、让农桑兴旺”。一个叫王阳明的少年,在考卷上写道:“民不安,因无田;田不兴,因无技。当分田于民,教民新技,如乃蛮部之畜牧、江南之稻种,因地制宜,则民自安,国自兴。”赵昺看了考卷,忍不住点头:“这少年有想法,是个可用之才。”

濠州的盱眙县城外,朱元璋正领着常遇春、徐达观察城防。盱眙的元兵守将是个汉人,叫李继祖,因不满元人欺压百姓,一直按兵不动,却也不肯投降。“硬攻会伤了百姓。”朱元璋皱着眉,“得想个办法,让李继祖主动开城门。”

就在这时,一个穿青布长衫的中年人走过来,对着朱元璋拱手:“在下李善长,听闻朱小哥为民除害,特来献策。”他指着县城里的粮仓:“李继祖最在意百姓,咱们可以派人去城里,告诉百姓,只要开城门,就分粮给大家,再劝李继祖——元人已失民心,跟着咱们,才能让百姓安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