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丝路添新,礼尚往来

2025-11-02 1966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汴梁的秋风里,带着新麦的清香。赵昺站在宣德门城楼上,望着下方车水马龙的街道,耳边传来翰林院编修们送来的捷报——波斯文、阿拉伯文译本的《大宋农桑辑要》《营造法式》已修订完毕,即将随使团运往黑衣大食与波斯。

“陛下,黑衣大食使团已在城外候驾,阿拉丁使者特意带来了贵国的奇珍异宝,作为回赠。”刘秉忠躬身禀报,手中捧着一份礼单。

赵昺转身笑道:“宣他们入城。朕要让他们看看,大宋不仅有农技律法,更有友邻之谊。”

片刻后,阿拉丁带着使团成员走进皇宫,身后的侍从们抬着数十个锦盒,依次陈列在大殿之上。打开锦盒,珠光宝气瞬间照亮殿内:一颗鸽蛋大的红宝石色泽艳丽,一块波斯地毯织满繁复花纹,还有西域的琉璃器、香料、象牙制品,件件皆是珍品。

“陛下,这是我王的一点心意。”阿拉丁恭敬道,“愿这些宝物,见证大宋与黑衣大食的友谊,如同日月般长久。”

赵昺抬手示意内侍收下,随即笑道:“友邦之礼,朕心领了。”他转头对刘秉忠道,“取朕备好的回礼来。”

内侍们很快抬来回礼:十套精美的景德镇青瓷,每套都配有茶盏、花瓶、碗碟,釉色如雨后青山;五匹云锦,织着龙凤呈祥的纹样,流光溢彩;还有两百斤占城稻种、五十套曲辕犁图纸,以及一本装订精美的《大宋律》合集,涵盖了农桑、通商、刑名等篇章,均附有阿拉伯文译本。

“这些瓷器,是大宋工匠的心血;这稻种与图纸,是让百姓丰衣足食的根本;这律法合集,是大宋治国的准则。”赵昺看着阿拉丁,“朕赠你这些,愿黑衣大食百姓能吃饱穿暖,两国通商能长久安稳。”

阿拉丁捧着稻种,指尖轻抚过饱满的颗粒,眼中满是感动:“陛下的馈赠,比金银珠宝更珍贵。我王定会派遣最得力的官员,协助大宋农官、工匠推广技艺,让两国友谊深植人心。”

使团离京那日,汴梁百姓夹道相送。阿拉丁坐在马车上,望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井然有序的行人,心中感慨万千——大宋的富庶与开明,远超他的想象。而随着使团一同出发的,还有十五名农官、十名工匠,他们带着大宋的技艺与善意,向着遥远的西域进发。

与此同时,泉州港的码头上,伊斯坎德尔的商船正准备起航。他的船上装满了大宋的瓷器、丝绸、稻种和曲辕犁,还有几位自愿随行的大宋工匠,打算在波斯开设工坊,传授纺织与制瓷技艺。

“张老板,下次我再来,要带更多波斯地毯,换你家的云锦!”伊斯坎德尔隔着船舷,对前来送行的张老板高声喊道。

张老板笑着挥手:“我等你!到时候给你留最好的货,还带你去看看新修的通商集市!”

商船缓缓驶离港口,融入茫茫大海。船上,大宋工匠正给伊斯坎德尔讲解曲辕犁的打造技巧,伊斯坎德尔听得格外认真,不时提问,笔尖在纸上飞快记录——他要把这些技艺原原本本地带回波斯,让家乡的百姓也能用上先进的农具,种出高产的稻谷。

而在三佛齐的田间,陈望正带着农户们修建灌溉水渠。水渠采用大宋的“梯形渠”设计,既能引水灌溉,又能防涝排洪。朗玛拿着锄头,卖力地挖着泥土,他的儿子牵着一头水牛,正在渠边平整土地。“陈大人,等水渠修好了,就算遇到干旱,咱们的稻田也不怕了!”朗玛笑道,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陈望点头:“这水渠连通附近的河流,能灌溉上千亩田地。往后不管是旱是涝,咱们都能稳收粮食。”他看向远处,三佛齐国王正带着官员们前来视察,身后跟着几位来自邻近小国的使者——他们听闻三佛齐引种占城稻后粮食丰收,特意前来请教,也盼着能与大宋建立通商往来。

消息传到占城时,王阿福正在自家的织坊里忙碌。他和翠娘一起,教村里的农户们纺织棉布,如今占城的棉布不仅在泉州港热销,还通过商船销往波斯、阿拉伯,成为南洋通商的新热门。“周大人说,咱们的棉布,在西域能换好多香料呢!”翠娘一边纺纱,一边笑着说道,手中的纺车转得飞快。

周明站在织坊外,看着往来运输棉布的马车,心中清楚:大宋与南洋、西域的联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通商与技艺传授。稻种在异域扎根,织机在他乡转动,律法在远域通行,友谊在山海间传递——这正是陛下所追求的“万国咸宁”,是跨越国界的民生相融,是发自内心的彼此认同。

而在汴梁的皇宫里,赵昺正看着泉州港送来的通商奏报。奏报上写着,这一季度,泉州港的通商税银又增四成,来自西域、南洋的商户数量较去年翻了一番,大宋的丝绸、瓷器、棉布,已销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赵昺放下奏报,望向窗外的天空。秋风拂面,带来远方的讯息,他知道,大宋的影响力,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点点蔓延开来,而这蔓延的背后,是无数百姓对丰衣足食的期盼,是各国对和平通商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