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虫祛苗壮,远使来朝

2025-11-02 1770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三佛齐的稻田里,第二季稻苗正抽穗扬花,翠绿的稻穗渐渐染上浅黄,却让大宋农官陈望眉头紧锁。连日阴雨过后,稻田里冒出了零星的稻飞虱,若不及时防治,怕是要影响收成。

“陈大人,这虫子咬得稻苗都蔫了,可怎么办?”三佛齐农户朗玛急得直跺脚,他家的三亩稻田受灾最重,叶片上布满了虫洞,“往年遇到这情况,只能眼睁睁看着稻谷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周围的农户也围了上来,脸上满是焦虑,刚尝到第一季丰收的甜头,谁也不愿眼看着希望落空。

陈望蹲下身,仔细查看虫情,沉声道:“大家莫慌,这稻飞虱看着凶,却有法子治。”他当即让人召集农户,吩咐道:“先把稻田里的积水排浅,让土壤透气;再去采摘苦楝叶、艾草,捣碎后兑水,每亩田泼洒三桶,这两种草药能驱杀虫子,还不伤稻苗。”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如何调配草药水,又让随行的大宋工匠拿出简易的捕虫网,教农户们人工捕捉成虫。

朗玛半信半疑地按吩咐操作,将兑好的草药水泼洒到稻田里。不过两日,稻田里的稻飞虱果然少了大半,蔫掉的稻苗也渐渐恢复了生机。“真管用!”朗玛捧着重新挺拔的稻穗,对陈望深深作揖,“大宋的法子太神了,不仅能让稻谷高产,还能治虫害,往后我们就跟着大人学!”消息传开,三佛齐的农户们纷纷效仿,家家户户忙着排涝、捣药、捕虫,原本危急的虫情很快得到控制,稻田里重新恢复了蓬勃生机。

此时的泉州港,一艘挂着波斯旗帜的商船缓缓靠岸。船主伊斯坎德尔站在船头,望着码头上井然有序的景象,眼中满是赞叹。他听闻大宋泉州港律法严明、交易公平,还能买到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和高产的稻种,特意远道而来。

“伊斯坎德尔先生,这边请。”港务司通译早已等候在码头,手里捧着波斯文版的《大宋律》“海商篇”,“关税十税一,货物登记、纠纷申诉流程都在这上面,您有任何疑问,我都能为您解答。”伊斯坎德尔接过刊本,翻看间,见条款清晰、译文准确,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

通关手续办得极为顺畅,伊斯坎德尔的货物——满船的波斯地毯、宝石和琉璃器,很快便被妥善存放入新修的仓库。他在商贸集市闲逛时,正巧遇到了准备返航的穆罕默德。“老友,你来对了!”穆罕默德拉着他的手,兴奋地分享,“大宋的瓷器、丝绸在阿拉伯供不应求,我带回去的稻种和曲辕犁,已经在两河流域试种成功,百姓们都盼着下次能多带些农具来!”

伊斯坎德尔听得心动,当即与几家大宋商户达成交易,用波斯地毯换了一批景德镇瓷器和上等丝绸,又订购了五十套曲辕犁和两百斤占城稻种。“我要把这些好物带回波斯,让更多人知道大宋的富庶与友善。”他笑着说道,已在盘算下次要组织更大的商队前来。

消息传回汴梁时,赵昺正在接见一位特殊的使者——来自黑衣大食的使者阿拉丁。阿拉丁捧着一封国书,恭敬地递上:“我王听闻大宋有高产稻种、先进农具,还有公平严明的通商律法,百姓安居乐业,特遣我前来,恳请陛下派遣农官、工匠前往黑衣大食,传授技艺,愿与大宋永结盟好,互通有无。”

赵昺接过国书,见字里行间满是诚意,心中欣慰。他看向阶下的阿拉丁,朗声道:“朕素来主张‘万国咸宁,互利共赢’,贵国既然有此诚意,朕自然应允。”当即下旨,选派十五名经验丰富的农官、十名工匠,携带稻种、农具图纸和《大宋律》“海商篇”译本,随阿拉丁前往黑衣大食;同时命泉州港务司为黑衣大食商队预留专用码头,简化通关流程。

阿拉丁大喜过望,对着赵昺深深跪拜:“陛下仁德,黑衣大食百姓定当感念!”

此时的三佛齐,第二季稻谷迎来了丰收。朗玛家的稻田亩产达两百一十斤,虽略逊于占城,却已是往年的两倍有余。农户们捧着金黄的稻谷,围着陈望欢呼雀跃,有人自发地用大宋的礼仪向汴梁方向跪拜,感谢大宋带来的好日子。

占城的工坊里,翠娘织出的云纹棉布已成为泉州港的抢手货,王阿福打造的曲辕犁不仅供应本地,还通过商船销往三佛齐;泉州港的码头上,来自阿拉伯、波斯、高丽、占城的商船络绎不绝,货物堆积如山,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朱重八站在占城港口,望着远处海天相接处驶来的波斯商船,心中明白:大宋的仁政与技艺,已跨越山海,赢得了远域诸国的真心拥戴。而这跨越国界的交融与信任,正是“天下太平”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