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巧匠传艺,远域归心

2025-11-02 1648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占城新落成的工坊里,木槌敲击声与纺车转动声交织成韵。大宋工匠李铁山正弯腰调整织机的综线,指尖在经纬间灵活穿梭,身后围满了屏息凝神的占城百姓,王阿福的婆娘翠娘也在其中,手里紧紧攥着一团刚轧好的棉絮,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

“这织机叫‘斜织机’,比你们传统的织机多了踏杆,手脚配合着来,一天能织两匹布,还能织出花纹。”李铁山一边演示,一边用刚学会的几句占城语解释,“先把棉絮弹松,纺成棉纱,再经线、纬线,一步步来,不难。”他抬手将棉纱穿过综眼,脚下轻踏踏杆,综线上下开合,纬线随着梭子来回穿梭,不过片刻,布面上便显出简单的云纹雏形。

翠娘看得眼睛发亮,忍不住上前学着李铁山的样子踏动踏杆,虽起初手脚不协调,梭子几次掉落,但在李铁山的指点下,很快便找到了节奏。“成了!我织出花纹了!”她惊喜地叫道,指尖抚过布面上浅浅的纹路,脸上满是成就感。周围的占城妇女们也纷纷上前尝试,工坊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请教纺纱技巧,有人询问染料配比,大宋工匠们耐心解答,连比划带示范,不知不觉便到了日暮时分。

翠娘带着自己织出的半匹棉布回到家时,王阿福正坐在谷仓前晾晒稻谷。见婆娘捧着布料回来,他连忙起身:“这是你织的?比市集上卖的麻布细腻多了!”翠娘笑着点头,将李铁山教的纺织技巧细细说来,末了道:“等我熟练了,咱们就能织更多布,除了自己穿,还能卖给商船,换些笔墨纸砚,让阿狗去学大宋的文字。”王阿福闻言大喜,当即决定明天就去砍些木材,照着工匠们的样子,给自己家也做一架织机。

与此同时,泉州港的仓库区里,穆罕默德正与大宋瓷器商张老板核对货物。一排排崭新的青瓷、白瓷整齐码放,釉色莹润,造型雅致,既有适合日常使用的碗碟壶罐,也有供人赏玩的花瓶摆件。“这些瓷器运往阿拉伯,定能卖个好价钱。”穆罕默德拿起一只白瓷碗,对着光看了看,碗壁薄如蝉翼,透光性极好,“上次带回去的几件瓷器,被贵族们争相购买,出价是原价的三倍。”

张老板笑道:“穆罕默德先生放心,这些都是景德镇的上等瓷器,耐用又美观。港务司刚修好了新仓库,能防潮防蛀,您的货物在这里存放多久都无妨。”他指着不远处正在装卸的货船,“那是去三佛齐的船,您的货物可以随船出发,沿途有大宋水师护送,万无一失。”

穆罕默德心中愈发踏实,他此次不仅带来了更多香料,还带来了阿拉伯的宝石和波斯的地毯,打算与大宋商户进行更大规模的交易。“我还想采购一批大宋的农具和种子,带回阿拉伯。”他说道,“贵国的曲辕犁和占城稻如此神奇,若能在我国推广,百姓们也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张老板立刻应下,承诺会联系相关商户,为他筹备齐全所需货物。

消息传到汴梁,赵昺正在与刘秉忠、郭守敬商议南洋建设事宜。得知大宋的纺织、制瓷技艺已在占城落地生根,阿拉伯商人主动求购农具种子,赵昺龙颜大悦:“技艺互通,民生相融,这才是长久之道。”他当即下旨,命景德镇烧制一批适合南洋、西域气候的瓷器,加厚碗壁、加固瓶底,方便长途运输;让户部挑选优质麦种、棉种,连同农具图纸一起,交由穆罕默德带回阿拉伯;再派二十名纺织、制瓷工匠前往南洋,在三佛齐也开设工坊,传授技艺。

旨意下达后,汴梁的工匠们日夜赶工,挑选种子的官员仔细甄别,确保每一粒种子都颗粒饱满、适应性强。而在占城的工坊里,翠娘已经能熟练操作织机,她织出的棉布带着独特的占城花纹,被大宋商船收购后,运往泉州再转销各地;王阿福则跟着大宋工匠学习打造曲辕犁,打算学会后,教村里其他人一起制作,让更多农户受益。

三佛齐的稻田里,大宋农官指导农户种下的第二季稻苗已绿油油一片;泉州港的码头上,穆罕默德的商船满载着瓷器、农具、种子,缓缓驶离港口,向着阿拉伯方向进发;占城的新港口上,朱重八看着往来不绝的商船和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百姓,心中愈发坚定:陛下所期盼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宁”,正随着谷满仓廪、商通远域,在南洋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