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使者觐见,法典补章

2025-11-02 1652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仲春的汴梁,处处透着生机。朱雀门外的官道上,一支船队正缓缓驶来——朱重八率领的福船已抵达漕运码头,占城国王之弟巴鲁、三佛齐丞相拉玛带着两国使者团,身着异域服饰,望着沿途的繁华景象,眼中满是惊叹。

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绸缎庄挂着色彩艳丽的蜀锦,瓷器店摆着莹白的汝瓷,粮铺前的百姓正排队买新磨的米面。巴鲁指着街边学堂里读书的孩童,轻声问朱重八:“这些孩子都能免费读书吗?”朱重八点头:“我朝陛下说,‘教化不分贵贱’,凡大宋境内,孩童皆可入学,连琉球、高丽的孩子也一样。”拉玛闻言,不禁感叹:“大宋的仁政,果然名不虚传。”

抵达紫宸殿时,赵昺已率文武百官等候。巴鲁与拉玛手持国书,恭敬跪地:“外臣巴鲁(拉玛),代表占城(三佛齐)国王,拜见大宋皇帝陛下!愿永世与大宋交好,共护海上太平!”

赵昺起身扶起两人,笑道:“两位使者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请坐,今日朕设宴款待,也让你们看看大宋的风土人情。”

宴席上,大宋的美食让使者团赞不绝口。清蒸鲈鱼、红烧羊肉、蜜饯果子,还有刚从江南运来的新茶,每一样都让巴鲁与拉玛眼前一亮。酒过三巡,巴鲁起身道:“陛下,占城愿每年向大宋纳贡象牙百根、香料千斤,只求大宋能派更多农官,帮我国推广双季稻,再派工匠教我们修建港口。”

拉玛也紧随其后:“三佛齐愿开放所有港口,让大宋商队自由通行,还愿提供粮草补给大宋水师,只求大宋帮我们彻底肃清南洋海盗,让商路安稳。”

赵昺闻言,当即应允:“农官与工匠,朕下月便派往两国;至于肃清海盗,朱将军的水师会常驻南洋,与两国军队联手,定能还海上一片太平。另外,朕赐你们两国各百套曲辕犁、千册《大宋律》译本,愿你们也能学大宋的农技与律法,让百姓安居乐业。”

使者团大喜,连连叩谢。宴席结束后,赵昺又命人带他们参观国子监与编修馆——在国子监,他们看到学子们用西域文、日文、高丽文抄写《大宋律》;在编修馆,翰林院的编修们正围着案上的文稿忙碌,桌上摆着“海商篇”的初稿。

“这是《大宋律》新增的‘海商篇’,”方孝孺上前介绍,“里面明确了海上贸易的关税、商队安全保障,还有贸易纠纷的处理办法,往后大宋与各国的海上通商,都有律法可依。”

巴鲁与拉玛翻看文稿,见条款详尽、公平合理,心中更敬佩大宋的制度。拉玛感叹:“有这样的律法,三佛齐的商人们定愿与大宋长久通商。”

使者团在汴梁停留了十日,临走时,赵昺又派了二十名农官、十名工匠随他们返程,还赠送了大量的稻种、农具与《大宋律》译本。码头边,朱重八的水师已准备就绪,将护送使者团返回南洋。

“陛下放心,臣定会帮占城、三佛齐推广农技、修建港口,肃清海盗!”朱重八躬身行礼,目光坚定。赵昺点头:“南洋商路关乎大宋与各国的福祉,你务必尽心。待诸事妥当,便传回消息,朕等着南洋通商的好消息。”

船队缓缓驶离码头,巴鲁与拉玛站在船头,望着汴梁的城墙渐渐远去,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在本国推行大宋的农技与律法。而在汴梁的编修馆内,方孝孺与编修们仍在忙碌——“海商篇”已修改完毕,明日便可呈给赵昺御览,待陛下准了,便刊印成册,发往泉州、广州等港口,让商人们知晓。

刘秉忠走到赵昺身边,望着远去的船队,轻声道:“从东洋到西域,再到南洋,大宋的律法与仁政已传遍周边各国,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归心’。”

赵昺望着庭院里盛开的牡丹,笑道:“天下归心,不在武力征服,而在互利共赢。往后,大宋会以《大宋律》为纲,以通商为桥,与各国携手,共创太平盛世。”

此时,编修馆传来好消息——“海商篇”的终稿已完成,方孝孺正捧着文稿赶来。赵昺接过文稿,翻开首页,见“公平通商,共护海疆”八个大字赫然在目,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随着“海商篇”的颁行,大宋的通商体系将更加完善,南洋的商路也将更加通畅,而大宋的盛世,也将迎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