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南洋探路,稻穗满仓

2025-11-02 1816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汴梁的冬雪刚化,朱重八便领了新差事——带着三艘福船,以“大宋通商使者”的身份南下南洋。船舷上挂着“互通有无,共护太平”的旗帜,船舱里装满了丝绸、瓷器与新农具,既是礼物,也是大宋物产的“活招牌”。

出了泉州港,海风渐暖,十日后便抵达占城国(今越南中部)。占城国王听闻大宋使者到来,亲自到码头迎接,见福船体型庞大、装备精良,又看朱重八身后的士兵个个精神抖擞,眼中满是敬畏。

“久闻大宋强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占城国王握着朱重八的手,语气热切。朱重八笑着递上赵昺的国书,又送上丝绸与瓷器:“我朝陛下愿与占城通商,若贵国愿意,大宋可派农官教你们种双季稻,还能帮你们修建港口,护佑海上商路。”

这话让占城国王喜出望外。占城多山地,粮食常不够吃,若能种双季稻,便能解百姓温饱。他当即答应:“愿与大宋结盟!明日便签通商盟约,还会派使者随将军去汴梁,拜见大宋陛下!”

在占城停留三日,朱重八又率船前往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三佛齐是南洋的贸易枢纽,各国商队云集,却常受海盗侵扰。朱重八刚到港口,便见几艘海盗船在劫掠商船,他当即下令:“开炮驱敌!”

火炮轰鸣,海盗船瞬间被击垮,落水的海盗被大宋水师擒获。三佛齐国王闻讯赶来,见海盗被制服,感激不已:“大宋水师若能帮我们肃清海盗,三佛齐愿开放所有港口,与大宋通商!”

朱重八趁机提出:“我朝可派水师驻守贵国港口,但需贵国提供粮草补给。另外,大宋的茶叶、丝绸在西域极受欢迎,若贵国愿以香料、象牙交换,定能互利共赢。”三佛齐国王一口答应,当场与朱重八定下初步通商协议。

南洋的好消息还没传回汴梁,琉球的稻田已传来丰收的喜讯。初春时大宋农官带去的“占城稻”种子,在琉球的沃土上长势喜人,如今稻穗沉甸甸的,亩产比当地旧稻种翻了一倍。

农官李谦捧着新收割的稻谷,快马加鞭赶往巡检司,见朱重八不在,便将喜讯写成奏折,派人送往汴梁。琉球百姓围着稻堆,笑得合不拢嘴——往年靠渔猎勉强糊口,如今有了新稻种,再也不怕饿肚子了。一位老者捧着稻谷,对着汴梁的方向躬身行礼:“多谢大宋陛下,多谢大宋农官!”

此时的汴梁,赵昺正拿着西北送来的奏报——甘州城外的苜蓿已长得齐腰高,不仅喂肥了察合台汗国的战马,还让周边的荒地变成了良田,今年秋天种的小麦,亩产达到了两百斤,是往年的两倍。

“陛下,琉球的稻穗样本送到了!”内侍捧着一小袋稻谷进来,金黄的米粒饱满圆润。赵昺拿起一粒,放在指尖细看,又闻了闻,笑道:“这占城稻果然耐旱高产,明年便在江南、岭南推广,让更多百姓吃饱饭。”

刘秉忠在一旁补充:“高丽那边也传来消息,大宋农官教的曲辕犁,让高丽的春耕效率提高了三成;《大宋律》的高丽文译本已在高丽朝堂推广,高丽王还效仿大宋设立了御史台,整顿吏治。”

赵昺闻言,心中欣慰。他走到殿外,望着庭院里新发的柳枝,忽然想起年初派往南洋的朱重八,便问内侍:“朱将军的船队可有消息?”话音刚落,兵部尚书便匆匆进来,手中拿着一份捷报:“陛下!朱将军已与占城、三佛齐签订通商盟约,如今正带着两国使者返程,预计下月便可抵达汴梁!”

“好!”赵昺拍手叫好,“命礼部准备迎接事宜,既要显大宋气度,也要让南洋使者看到我朝的繁荣。另外,传朕旨意,在泉州港修建十座新码头,专门用于南洋通商;让翰林院增补《大宋律》的‘海商篇’,明确南洋商队的权益与规矩。”

旨意传出,泉州的商户们连夜筹备,木匠、石匠纷纷赶往港口,赶修码头;翰林院的编修们再次挑灯夜战,将“海上贸易纠纷处理”“外商权益保障”等条款写入《大宋律》。汴梁城内,百姓们也盼着南洋使者到来,想看看南洋的香料与象牙是什么模样。

而在返程的福船上,朱重八正与占城使者交谈,向他介绍大宋的学堂、律法与农技;三佛齐使者则捧着丝绸,爱不释手,心中已盘算着要带更多香料来大宋交换。海风拂过船帆,带着南洋的湿热与大宋的茶香,预示着一场新的通商盛世即将开启。

赵昺站在紫宸殿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国子监,听着学子们诵读《大宋律》的声音,心中清楚:大宋的盛世,不仅在于疆域的辽阔、武力的强盛,更在于律法的昭彰、百姓的安乐,以及与各国互通有无的包容——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