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高丽议约,西北试种

2025-11-02 1822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汴梁的初夏已带着几分燥热,漕运码头却比往日更显喧闹。高丽使者金允文的船队刚靠岸,便被礼部官员引着往皇宫去——他此行怀揣着高丽王的密令,既要试探大宋的底线,又想借通商之利提振本国国力,一路行来,见汴梁街道商铺林立、粮船络绎不绝,心中早已没了最初的轻视。

紫宸殿内,赵昺端坐龙椅,目光落在金允文递上的国书上。国书中只提“两国通商、互派使节”,对“称臣纳贡”只字未提,他心中已有数,却不点破,只笑道:“高丽与大宋隔海相望,自古便有往来。如今大宋愿开海禁,与高丽通商,只是不知贵国打算以何物交易?又愿遵循大宋的通商条例否?”

金允文躬身道:“我国盛产人参、松子、麻布,愿以此换取大宋的丝绸、瓷器与农具。只是……我国国力有限,‘十税一’的关税能否减半?至于‘称臣’之事,还望陛下容我国再议。”

一旁的户部尚书当即开口:“关税乃大宋定例,对日本、琉球皆无例外,高丽若要特殊,恐难服众。况且大宋农具能让亩产翻倍,麻布换丝绸本就划算,再减关税,于大宋不公。”

金允文脸色微变,正想争辩,赵昺却缓缓开口:“关税不可减,但大宋可许高丽商队走陆路丝路——你们的人参若运到西域,能换三倍的良马,这笔账,贵使该算得清。至于称臣,大宋不强求,但若高丽愿为大宋藩属,大宋可派水师帮你们肃清沿海倭寇,还能送你们百套新农具,助你们开垦荒地。”

这话正中金允文下怀——高丽沿海倭寇肆虐已久,新农具更是本国急需。他当即俯身:“臣愿将陛下的提议带回高丽,若国王应允,下月便派使团来汴梁签订盟约!”

赵昺点头,命礼部设宴款待金允文,转头便召来朱重八:“高丽若愿结盟,你需即刻调二十艘战船去高丽沿海,先帮他们打退几股倭寇,让他们见识大宋水师的实力。”朱重八领命而去,眼中满是战意——肃清倭寇,既能显大宋威风,又能护海上商路,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西北的河西走廊正迎来一场“变革”。农官李谦带着苜蓿种子,在徐达的护送下来到甘州城外的荒地。此处土地贫瘠,往年种麦亩产不足百斤,百姓多靠放牧为生。李谦选了十亩地,亲自教农户翻土、播种,还特意叮嘱:“这苜蓿耐旱,长出后既能喂马,又能当绿肥,等明年春天,咱们再种麦,定能丰收!”

农户们半信半疑,徐达却拍着胸脯保证:“陛下亲自让送来的种子,定不会错!你们只管好好种,若明年没收成,本将军赔你们粮食!”有了徐达的承诺,农户们顿时有了干劲,纷纷拿起锄头开垦荒地。

没过几日,察合台汗国的使者也带着商队赶来。他们带来了西域的葡萄干、地毯,想换大宋的瓷器与农具,见农户们在种苜蓿,好奇地问徐达:“这草能当粮吃?”徐达笑着解释:“这草能喂马,马壮了,你们的商队走丝路更安全;还能肥田,田肥了,你们以后也能种麦,不用再靠天吃饭。”使者恍然大悟,当即请求徐达也给他们些苜蓿种子——察合台汗国也有大片荒地,若能种出苜蓿,亦是好事。

徐达不敢做主,忙写奏折快马送回汴梁。赵昺见了奏折,当即批复:“可赠千斤苜蓿种子给察合台汗国,再派两名农官去教他们种植——西域安稳,大宋丝路才能长久。”

六月中旬,汴梁传来好消息:高丽王同意称臣纳贡,派金允文再次来汴梁签订《宋高盟约》;西北的苜蓿也冒出了嫩芽,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农户们见了,都喜笑颜开。

赵昺拿着两份奏报,走到殿外的海棠树下。此时海棠花落已尽,枝头结出了小小的青果。他想起年初的《大宋律》,想起东洋归心,想起丝路通商,再想起西北的苜蓿、高丽的盟约,忽然觉得,大宋的盛世,就像这海棠树——从开花到结果,每一步都踏实,每一步都充满希望。

刘秉忠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轻声道:“陛下,国子监的学子们已把《大宋律》译成了西域文、日文,下个月便可送到各国,往后,各国不仅要与大宋通商,还要学大宋的律法,这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啊。”

赵昺回头,望着刘秉忠,笑道:“先生说得对,律法传出去,比刀剑更能让人心服。下一步,朕想在琉球、高丽设学堂,教他们的子弟学大宋的文字、农技,让大宋的好东西,能真正惠及更多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紫宸殿的琉璃瓦上。远处的街道上,高丽商队的马车正缓缓驶过,西域商队的驼铃声隐约传来,西北的风似乎也带着苜蓿的清香,汇聚在汴梁的上空,奏响了更热闹的盛世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