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农桑兴邦,西域来风

2025-11-02 2007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汴梁的春耕刚启,赵昺便带着郭守敬、周德兴直奔河南。黄河两岸的田野里,农人扶犁、耕牛踱步,新修的堤坝蜿蜒如长龙,将黄河水引入支流,滋润着干涸的土地——这是郭守敬修缮水利后的第一个春耕,能否丰收,关乎千万百姓的生计。

“陛下,这‘龙骨水车’是新改进的,比旧式水车省力三成,一日能灌溉十亩田。”郭守敬指着田埂上的木架水车,老农正踩着踏板,清水顺着木槽流入麦田,“还有这‘占城稻’,从安南引种而来,一年两熟,亩产比本地稻多收两石。”

赵昺蹲下身,指尖拂过青翠的稻苗,泥土的清香混着水汽扑面而来。他转头对周德兴道:“户部要再加拨粮种,让河南、江南的农户都种上占城稻。另外,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征赋税,鼓励百姓多垦田、多种粮。”

周德兴躬身应下,又递上一份账册:“陛下,去年核查隐田,共查出士族隐瞒的良田三百万亩,已全数登记入册,今年夏粮便可征收赋税,且都是按‘轻徭薄赋’之策,每亩只收三成。”

“好。”赵昺站起身,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眼中满是期许,“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有了粮,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一名驿卒翻身下马,捧着八百里加急奏报奔来:“陛下!西域都护府急报,察合台汗国派使者前来,愿与大宋结盟,共抗金帐汗国!”

赵昺接过奏报,眉头微挑。察合台汗国与元廷同源,如今元廷覆灭,金帐汗国趁机西进,想吞并察合台的领地,这才转而向大宋求援。

“西域乃丝绸之路要冲,若察合台归附,大宋的商队便能直达中亚,获取良马、玉石,更能牵制金帐汗国,稳固西北边防。”郭守敬在旁道,“陛下当召见使者,促成此盟。”

赵昺点头:“传朕旨意,命使者即刻赶赴汴梁,朕亲自接见。另外,命徐达从漠南调五千骑兵,进驻河西走廊,为西域都护府增兵——既是向察合台示好,也是防备金帐汗国异动。”

半月后,汴梁紫宸殿内,察合台使者帖木儿手持国书,躬身朝拜。他身着波斯锦袍,举止间带着草原部族的粗犷,却又不失礼节:“大汗听闻大宋统一天下,威加四海,特命外臣前来,愿以西域三城为礼,归附大宋,求陛下出兵相助,抵御金帐汗国。”

赵昺接过国书,目光落在“西域三城”上——分别是龟兹、疏勒、于阗,皆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他嘴角扬起笑意:“察合台若真心归附,大宋便认你为西域藩属,朕派大将驻守河西,与你共抗金帐。但记住,归附之后,需遵大宋历法,按时朝贡,不得与大宋为敌。”

帖木儿大喜,连忙叩首:“外臣代大汗谢陛下恩典!察合台定世代效忠大宋,绝无二心!”

结盟之事既定,赵昺又召来朱重八——此时他已从泉州赶回,正整顿水师,准备开拓东洋商路。

“朱将军,西域商路即将开通,海上贸易也需跟上。”赵昺指着地图上的东洋海域,“日本列岛虽与大宋隔海相望,却从未真正归附。朕命你率水师出访日本,一则宣扬大宋国威,二则开通互市,若日本肯称臣纳贡,便许他通商;若不肯,便以水师震慑,让他知晓大宋的海上力量。”

朱重八躬身领命:“臣定不辱使命!三日之内,便率‘镇海号’船队出发,让日本见识我大宋水师的厉害!”

几日后,汴梁城外的漕运码头,朱重八的船队扬帆起航。十艘福船首尾相接,船上满载着丝绸、瓷器,也载着大宋的国书。赵昺亲自送行,望着船队消失在天际,心中思绪万千——西域结盟,东洋通商,大宋的影响力,正从中原腹地,向四方延伸。

回到皇宫,刘秉忠已在殿内等候,手中捧着一份科举名录:“陛下,新科进士已选出,共三百人,其中寒门子弟占了七成,还有五位西域学子、两位高丽学子,皆是真才实学之人。”

赵昺接过名录,见榜首是一位名叫方孝孺的江南书生,殿试时曾直言“治国当以民为本,勿学秦之苛政”,深得他赏识。“方孝孺可任翰林院编修,入东宫伴读;其余进士,按成绩分赴各州府,任知县、县丞,让他们从基层做起,熟悉民情,日后方能担当大任。”

刘秉忠点头称是,又道:“陛下,如今吏治清明,农桑兴盛,边患平息,万国来朝。臣以为,可颁行《大宋律》,将这些年的治国之策、律法条文汇编成册,让天下人有法可依,也让后世子孙知晓,陛下是如何开创这太平盛世的。”

赵昺眼中一亮,这正是他心中所想。他起身走到殿外,望着檐下飘扬的大宋旗帜,声音铿锵:“就依先生所言!命翰林院牵头,六部配合,编修《大宋律》,务必详尽、公允,让这律法,如同黄河堤坝一般,护佑大宋江山,护佑天下百姓!”

春风拂过皇宫的琉璃瓦,带来田野的清香,也带来西域的风、东洋的浪。赵昺知道,大宋的盛世,不仅在于山河一统、万邦来朝,更在于农桑兴旺、律法昭彰,在于每一个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每一寸土地都能生机勃勃。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