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山河归宋,万邦来朝

2025-11-02 2019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幽州的庆功宴刚散,捷报已顺着运河,一路南下传往江南。赵昺立于幽州城头,指尖划过北方的天际——燕云十六州尽数收复,元廷残部要么归降,要么远遁漠北,中原大地,终是重归大宋版图。

“陛下,江南转运使送来奏报,漕运已恢复通畅,第一批粮草明日便可抵达幽州。”陈武捧着奏折,轻声禀报。

赵昺点头,目光转向身后的刘秉忠:“先生,如今山河已定,该论功行赏,也该定下治国之策了。”

刘秉忠躬身道:“臣已拟好封赏名单。徐达、朱重八、常遇春三位将军,功居首位,可封国公;阿鲁浑、笃哇助我大宋破元,可封漠北藩王,世袭罔替;其余将士,按功授爵。”

“准。”赵昺声音沉稳,“至于治国,先生此前提的‘轻徭薄赋、开科取士、兴修水利’三要,需抓紧推行。尤其开科取士,要广纳天下寒门才俊,不管是前朝旧吏,还是山野书生,只要有真才实学,便要重用。”

几日后,大宋的封赏令与科举诏,同时传遍天下。汴梁城内,学子们争相报名应试;漠北草原,阿鲁浑接到藩王印信,当即召集部众,立誓世代效忠大宋;江南水乡,百姓们因赋税减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比过年还要热闹。

而大都皇宫内,赵昺正接见一位特殊的使者——高丽国派来的求和使。使者捧着国书,跪在丹陛之下,语气恭敬:“高丽国王愿向大宋称臣,年年纳贡,只求陛下赦免高丽曾依附元廷之罪。”

赵昺接过国书,嘴角扬起笑意:“高丽若真心归降,大宋便既往不咎。朕可封高丽国王为‘高丽王’,允许高丽自治,但需遵大宋历法,定期朝贡。”

使者大喜,连连叩首:“谢陛下恩典!高丽定世代效忠大宋!”

消息传出,周边小国纷纷效仿。安南、占城、暹罗等国,接连派使者携带重礼前来,请求归附。大宋的朝堂上,每日都有外国使者朝拜,昔日元廷的藩属,如今尽数成了大宋的臣国,真正迎来了“万邦来朝”的盛景。

这日,赵昺正在枢密院与徐达商议漠北防务,刘秉忠拄着拐杖匆匆赶来,脸上带着激动:“陛下!郭守敬先生送来消息,黄河堤坝修缮已完工,运河疏浚也已结束,江南的粮草、物资,可畅通无阻运往北方了!”

赵昺猛地起身,快步走到地图前,指尖沿着黄河、运河的线路划过:“好!水利乃国之根本,郭先生立了大功!传朕旨意,赏赐郭守敬黄金百两,良田千亩,加授‘工部尚书’之职!”

“臣遵旨!”刘秉忠躬身应道。

徐达看着地图,忽然开口:“陛下,漠北虽已结盟,但阿鲁浑与笃哇素有嫌隙,若元廷残部从中挑拨,恐生变数。不如派一支兵马,驻守漠南,既可为漠北部族撑腰,也能震慑元廷余孽。”

赵昺点头:“徐将军所言极是。朕命你率两万禁军,驻守漠南的云中城,一来监视漠北动向,二来保护南北商道——如今大宋与漠北的贸易日渐兴盛,商道绝不能出乱子。”

徐达躬身领命:“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几日后,徐达率军前往云中城。临行前,赵昺亲自送行至城外。他拍着徐达的肩膀:“云中城乃漠南要冲,守住此地,便是守住大宋的北大门。若有异动,可先斩后奏。”

“臣明白!”徐达翻身上马,率领两万禁军,朝着漠南方向疾驰而去。

送走徐达,赵昺回到皇宫,却见朱重八和常遇春正候在宫门口,两人一身戎装,神色急切。

“陛下!”常遇春上前一步,大声道,“元廷残部在漠北的和林城集结,据说有三万余人,首领是铁穆耳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扬言要夺回大都,复兴元廷!”

朱重八也道:“陛下,末将愿率军北上,剿灭这股残匪,永绝后患!”

赵昺走到两人面前,目光锐利:“爱育黎拔力八达不过是跳梁小丑,但若不剿灭,必成后患。常将军,你率三万骑兵,从幽州出发,直奔和林;朱将军,你率两万步兵,从云中城与徐达汇合,随后一同驰援常将军。朕要你们,一举荡平和林,让元廷再无复兴之力!”

“遵旨!”两人齐声应和,转身离去。

半个月后,漠北和林城外。常遇春的骑兵已将城池团团围住,朱重八与徐达的兵马也已赶到,三路大军合围,和林城成了一座孤城。

爱育黎拔力八达站在城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宋军,脸色苍白。他麾下的三万残兵,本就是乌合之众,此刻见宋军势大,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开城投降!”常遇春勒马立于城下,虎头刀直指城头,“若再顽抗,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城头上的元军士兵面面相觑,纷纷放下武器。爱育黎拔力八达见大势已去,想要自刎,却被身边的亲兵拦住,最终被生擒。

和林城破,元廷最后的残余势力被剿灭。消息传到大都,赵昺正与刘秉忠查看新绘制的大宋疆域图——从江南水乡到漠南草原,从燕云十六州到西域边境,每一寸土地,都插上了大宋的旗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