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溶洞千层机关暗布

2025-11-02 1985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溶洞内的空气带着股陈腐的湿意,火把的光被岩壁反射,勉强照亮前方丈许。脚下是凹凸不平的石路,偶尔能踢到散落的碎石,发出空洞的回响。蓝珠从背篓里摸出一小捆艾草点燃,烟气袅袅升起,驱散着空气中的潮气,也隐约遮住了众人的气息——畲族的老法子,据说能避开洞里的蛇虫。

“小心脚下。”张勇走在最前,火把压低,照亮地面的纹路。石路上每隔几步就有一道浅槽,槽内积着薄薄的灰尘,“这是机关的痕迹,像是绊索。”他用断刀挑开槽边的碎石,果然露出一根细如发丝的青铜线,线的另一端隐入岩壁,不知连接着什么。

赵昺蹲下身,指尖轻触青铜线。线身冰凉,却异常坚韧,绝非寻常百姓家能用的物件。他想起现代看过的考古纪录片,有些古墓会用“连环锁”机关,一旦触动一处,其余各处都会联动。“别碰。”他按住张勇的刀,“这线可能连着流沙或者弩箭,我们绕着走。”

李三咋舌:“陆相也太小心了,藏个东西还弄这么多花样。”

“乱世之中,不得不防。”蓝珠轻声道,她的目光扫过岩壁,忽然停在一处不起眼的石缝上,“你们看那里——有箭羽的痕迹。”众人凑近,果然见石缝里卡着半支锈蚀的弩箭,箭头淬着暗绿色的锈迹,显然曾涂过剧毒。

四人敛声屏气,沿着岩壁边缘的干燥处前行。赵昺手里的青铜罗盘此刻又开始颤动,指针末端的“鹰”字微微发亮,指向溶洞深处。走了约莫半柱香的时间,前方豁然开阔,竟是个圆形石室,石室中央立着三根石柱,柱身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畲汉双语铭文。

“这是……藏宝图的注解?”赵昺借着光细看,铭文里除了记载陆相当年运宝的经过,还提到了溶洞的结构——“洞分三层,上藏财帛,中藏典籍,下藏秘器”,而每层都有对应的机关,“上层凭鱼符,中层凭星象,下层凭心印”。

“心印?”张勇皱眉,“什么意思?”

赵昺也疑惑。他摸出鱼形玉符,按铭文提示,将玉符贴在左侧石柱的凹槽里。玉符与凹槽严丝合缝,只听“嗡”的一声轻响,石柱缓缓转动,露出一个向上的石阶——正是通往上层的入口。

“先去上层看看。”张勇举着火把率先踏上石阶。上层石室比下层干燥,空气中弥漫着绸缎和金属的气息。石室两侧堆着数十个木箱,箱盖大多已经腐朽,露出里面的黄金白银,还有些锦缎虽已受潮发霉,却仍能看出当年的华贵。

“这么多钱……”李三瞪大了眼,伸手想去摸,却被张勇拦住。

“小心有诈。”张勇用刀挑开一个半开的木箱,里面除了银锭,还藏着几个陶罐,罐口用蜡封着。他撬开蜡封,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竟是火油。“陆相怕是料到会有歹人来,设了火油陷阱。”

赵昺看着满室财帛,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他想起崖山船上那些饿死的士兵,想起霞浦镇被抢的老汉,这些黄金白银,本该是用来养兵护民的,如今却在暗无天日的溶洞里沉睡。他忽然明白,陆相留下的或许不只是财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别碰这些箱子。”赵昺对众人道,“我们去中层找典籍和名册。那些才是真正能让大宋站起来的东西。”

按铭文提示,中层的机关需“星象”开启。赵昺拿出青铜罗盘,发现罗盘此刻正对着石室顶部的一个圆形孔洞——月光透过孔洞洒下,在地面投下一个光斑。他按“三星聚顶”的提示,转动罗盘,让指针的“鹰”字对准光斑,再将鱼符放在光斑中央。

“咔——”

地面忽然震动,石室西侧的石壁缓缓移开,露出通往中层的通道。中层比上层低矮,空气中带着书卷的霉味。石室两侧立着数十个书架,上面摆满了竹简和绢书,大多是《武经总要》《营造法式》之类的典籍,还有些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工匠、士兵的姓名和下落。

“找到了!”李三从书架上抽出一卷名册,上面标着“泉州造船匠”,“这里有周大锤的名字!蓝珠姐,你爹说的那个造船高手!”

蓝珠凑过去看,眼里闪着光:“真的是他!阿爹说周师傅当年造的船能抗台风,元兵好几次想抓他都没抓到,原来他藏在泉州!”

张勇也找到一卷《床弩图谱》,上面的改进图样比军中流传的更精巧:“有了这个,我们能造出射程更远的床弩!”

赵昺翻着名册,手指在“铁匠王老铁”的名字上停住。名册上写着他在汀州隐居,还有三个徒弟。他想起在霞浦镇用草木灰制盐时的艰难,若是能找到这些工匠,就能建立铁坊、盐场,甚至造船坊——真正的根基,从来都不是黄金,而是会创造的人。

就在这时,溶洞外忽然传来隐约的爆炸声,接着是喊杀声。

“是畲族的号角!”蓝珠脸色一变,“出事了!”

张勇立刻吹熄多余的火把,只留一支:“元兵和王二他们可能发现上当,打过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