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照去年的老规矩办的,没问题

2025-11-01 2202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这礼实在太过厚重,他不由转头看向柳叶。

柳叶却毫不迟疑地说:

“同伟的心意,你必须收下,还得大大方方地开出去。”

上官一愣:“啊?”

柳叶笑出了声:“这是徒弟的一片孝心,你的身份也正合适。

传出去,这不是佳话是什么?”

她越看越欢喜。

此刻她越发觉得,当初老公不顾脸面硬要把祁同伟认作关门弟子,简直是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

天下哪里去找这么懂事又出息的弟子?

上官还是有些犹豫:“真不会有事?”

柳叶摆摆手:“你是读书人,讲究的就是个礼义。”

“别忘了,咱们东大自古以来,就是以孝道立世。”

儒家的道理虽被一些人曲解了,但尊师敬长的根子,从来就没断过。

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柳叶看得比丈夫透彻。

她清楚,这车在祁同伟手里,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关键不在能不能拿,而在怎么送出去才合情合理。

不是说祁同伟配不上这车——论身家,整个东大也没几个人比他更有底气。

什么样的座驾他坐不得?

可他是官场中人,就得按官场的规矩来。

再多的钱,再高的本事,在这一点上也不能破例。

当然,若是个混日子的官油子,这些细枝末节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但祁同伟志向远大,步步谨慎,自然不能在这类事情上留下口实。

于是问题就来了——哪怕这车是外邦所赠,他自己也不能用。

更重要的是,祁同伟根本不在乎这辆车。

他曾亲手为钟小艾打造了一辆堪称世间最贵的座驾,所有零件几乎都是自己精工细作。

单论成本,早已高得无法估量。

钟小艾平日出行,就开着这辆车来回奔走。

那车与赵瑞龙名下的那一辆,并称汉东两大名车。

有这些前例在,祁同伟把新车送人,反倒显得顺理成章。

但讲究就在于——送给谁?

一旦人选不当,轻则惹议,重则招祸。

柳叶虽是大学教授,可她阅历深厚,见识广博,远非常人可比。

她明白,祁同伟如今的身份不止是汉东最年轻的县官,更是头顶光环的在校学子,还拿过科学大奖。

换个角度看,他是个“文人”。

文人送礼,就得讲究分寸、体面、无可挑剔。

送给赵立春,一是对方地位足够,坐这车名正言顺;二是祁同伟与赵家关系亲厚,算得上晚辈奉上的一份敬意。

而钱丰那一辆,则是明面上一碗水端平,实则仍是借了赵家的光。

送给松江知府的那幅画,可是象征着能在央视新闻里频频露脸的大人物,而丰收集团旗下每一家公司的大堂正中央,无一例外都挂着他的肖像。

至于献给上官校长的那一幅,则是出于对师长的敬重。

这一安排,无形中也抬高了上官校长的地位。

能与那位常上电视的风云人物并列,上官校长当天嘴角就没合拢过,笑容比平日足足多了几分。

柳叶反复斟酌良久,最终不得不承认,即便换作自己来谋划,也难以比祁同伟处理得更妥帖。

上官校长随即上了车。

他虽是校长身份,却更专注于学术研究,并非那种专事管理的行政型领导。

若没有柳叶在背后默默支撑,这校长当起来恐怕步履维艰。

汉大的人都清楚,温婉知性的柳叶教授,实则是上官校长背后的主心骨。

这正应了东大老话:“家中有贤内助,丈夫少烦忧。”

祁同伟笑着与二人道别,准备启程回家——回示范区的家。

赵立春却挽留道:

“怎么这就想走了?”

“再多住一天也好。”

祁同伟解释说:

“我歇了半个月,全靠易区长顶着,您也知道他这人,做事一丝不苟。”

“估计连觉都没睡踏实过。”

“过年这几天,总得让他松快松快。”

“再者,高育良老师那儿我得去拜个年,总不能拖到初三初四才去吧。”

高育良在汉大原本有宿舍,去年春节是在京州过的,那时临危受命,许多事情没理顺,也没彻底搬过去。

今年形势稳定,吕州局面平稳,他已经正式迁居。

京州那套房子是学校分配的,吴惠芬在汉大任教,自然由她居住。

不过今年全家都聚在吕州过年。

祁同伟向来看重情分,无论怎样,高育良在他人生关键处给过不少指点,这份情谊,必须赶在年前亲自致谢。

听他这么说,赵立春也只能作罢。

赵瑞龙笑着开口:

“我送伟哥回去吧。”

赵立春点头应允:

“也好,你们半年不见,平时只靠电话联系,想必有不少话要说,你顺路送送同伟。”

赵公子起初还挺高兴。

可没过多久,那股高兴劲就没了。

赵妈妈把大包小包塞进祁同伟的车里,临了还特意叮嘱赵瑞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