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地下九层的量子主控室内,黎落面前的青铜鼎全息投影突然裂变成上千个作战单元。
每个单元都标注着双重番号——左侧是2025年数字化合成旅的部队编号,右侧对应着1937年南京保卫战各防御点的守军建制。
当她的指尖划过第88师524团1营的标识时,沙盘立即投射出该部在四行仓库作战时的神经电信号图谱。
"血脉共鸣指数突破临界值!"林玥的量子终端突然自动调出两份并列的医疗档案。
左侧是夏河最新的脑部扫描,右侧则是军事档案馆刚解密的《谢晋元遗体检视报告》。
两组神经元激活模式的重合度达到惊人的62%,尤其在涉及战术决策的额叶区域,神经突触的放电频率误差不超过3赫兹。
朱日和训练场东侧,王锐带领的数字化特战分队突然集体单膝跪地。
他们的外骨骼装甲不受控制地切换为"守卫模式",战术目镜上浮现出1937年国军德械师的标准防御阵型。
更诡异的是每名队员的生化监测仪都显示:血液中短暂出现了与南京保卫战烈士遗骸相同的乳酸脱氢酶变异体。
"启动量子纠缠过滤系统!"黎落将张自忠将军的怀表接入主控台。
这只刻着"报国敢轻身"的怀表突然分解成数百万个纳米级传感器,在沙盘上空形成抗战将士DNA的双螺旋投影。
当投影与夏河的生物数据对接时,全息界面上跳出鲜红的提示框:
血脉认证通过 允许接入:滇缅公路会战记忆集群 载入对象:夏江-虚拟体#0717(对应原型:中国远征军上士赵振英)
夏河在模拟训练中突然做出标准的三点射姿势——这是1942年仁安羌战役中英军传授的布伦轻机枪射击法。
他的战术头盔自动生成的火力网,竟与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孙立人作战笔记》第83页的手绘图完全吻合。
量子计算机随即标记出异常数据流:夏河的肌肉记忆中有17个微动作,与远征军老兵的战场习惯100%匹配。
"这不是简单的数据模拟。"周毅大校的义肢突然投射出三维沙盘,展现着松山战役的坑道系统。
当他的机械手指触碰标记为"子高地"的区域时,现代卫星地图立即显示出相同的等高线特征。
"地质记忆被唤醒了——"他的声音带着金属震颤,"滇西火山岩的密度参数正在复现1944年的状态!"
林玥的医疗终端突然收到一组异常脑电波。
分析显示这是双重叠加态:夏河正在现代战场演练城市巷战,而夏江同步在虚拟空间经历着1937年罗店争夺战。
两台量子计算机之间的光纤突然迸发蓝光,传输速率达到惊人的1.2TB/秒——正好是当年罗店战场每分钟弹药消耗量的数据化表达。
当黎落启动"血脉共振"协议的最终阶段时,主控室突然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铜管乐版本。
声纹分析显示这是1945年芷江受降仪式上的演奏录音。
全息沙盘随之展开震撼的一幕:现代数字化部队与抗战各战区主力部队的虚拟影像,在数据洪流中完成了战术队形的量子级融合。
夏江的虚拟形象此刻产生突变。
他的粗布军装表面浮现出细密的电路纹路,手持的中正式步枪枪托上,一个"义"字篆文正与夏河战术平板上的二维码相互转化。
量子计算机的记录显示:这是模拟系统首次实现历史战术思维与现代军事理论的分子级耦合。
"报告!发现新数据节点!"技术员突然调出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炮兵观测记录。
当黎落将这份发黄的电报扫描进系统时,量子沙盘自动生成了对应现代战场的火力支援方案——两种时空的弹道计算误差不超过0.3密位。
在章节结尾的震撼画面中,夏河与夏江同时举起右手敬礼。
他们的影子在量子沙盘上延伸交织,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地形图。
地图边缘浮现一行微微发光的铭文,左侧是岳飞《满江红》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右侧却是现代军事条例中的"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第五十二章 血脉共振:跨越时空的基因记忆
军事科学院地下十二层的量子生物实验室里,黎落注视着全息投影中跳动的DNA双螺旋结构。这是从夏河血液样本中提取的基因序列,此刻正与1938年武汉会战烈士遗骸的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
"血脉共振协议第一阶段完成度78.6%。"林玥的声音在实验室回荡,她的量子终端投射出三维基因图谱,"我们在夏河的CDH23基因上发现了与左权将军相同的听觉敏感突变,这正是当年八路军总部突围时能提前发现敌机的关键生理特征。"
"血脉共振协议"是军事科学院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其核心技术包括:
量子基因比对系统作为革命性军事科技突破,其核心搭载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天河-量子"混合超算平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