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数据洪流中的静默灯塔

2025-11-02 2067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夜色深沉,“拾光书屋”早已打烊,卷帘门落下,隔绝了外界。二楼公寓内,一片漆黑,唯有工作间角落的一台经过重度改装的服务器机箱,指示灯如同呼吸般明灭闪烁,发出极轻微的、持续不断的低鸣。

苏晚坐在操作台前,脸上戴着防蓝光眼镜,屏幕的冷光在她毫无表情的脸上投下清晰的轮廓。她面前并排竖着三块超大显示屏,上面不再是日常的图片处理软件,而是如同瀑布般飞速滚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流和数据包分析界面。

她放弃了直接登录暗网论坛寻找“Architect”踪迹的冒险计划。那无异于在陆沉渊的眼皮底下点亮信号灯。

她选择了另一条更迂回、也更艰难的路——分析本地网络流量,尝试捕捉任何可能指向“Architect”或与之相关的异常数据活动。

这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城市的数字洪流每分每秒都以PB级的速度奔涌,其中蕴含着无数正常与异常的信息碎片。想要从中筛选出特定目标的痕迹,需要惊人的耐心、算力,以及一丝运气。

她自建的这台服务器,算力远超普通家用电脑,搭载了她自己编写的多个分析程序和算法模型,足以应对大部分非军用级的数据抓取和分析任务。

屏幕上,数据包被层层剥离、解码、分类。广告请求、软件更新、视频流、社交媒体信息……无数无用的数据被迅速过滤丢弃。

她的目光锐利如刀,快速扫过那些被标记为“加密”、“来源异常”、“协议特殊”的数据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屏幕上的代码依旧如同天书般滚动,似乎一无所获。

但苏晚没有丝毫急躁。她如同一个老练的渔夫,深知在深水中等待的价值。急躁是分析者的大敌。

她端起旁边已经冷掉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让她的大脑保持清醒。

忽然,一个极其微弱的、几乎被淹没在正常流量中的异常信号,触发了她设置的一个特定过滤器。

信号非常短暂,转瞬即逝,使用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几乎被淘汰的点对点加密协议的变体,传输的数据量极小,且源IP地址经过多层伪装,最终指向一个位于海外数据中心的虚拟服务器。

这种隐蔽而怀旧的技术风格,让她瞬间联想到了“Architect”在论坛发言中偶尔流露出的、对某些老旧但稳定技术的偏爱。

是她要找的目标吗?

无法确定。信号太微弱,太短暂,像幽灵一样滑过网络海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供追踪的痕迹。

但她没有放弃。她立刻调整了分析参数,缩小捕捉范围,将重点放在这种特定协议变体和类似的数据特征上,同时调动更多的算力,试图在海量数据中再次捕捉到它的身影。

等待。依旧是漫长的等待。

屏幕上,数据洪流依旧奔涌。

就在她以为那次信号只是偶然的干扰时——

又一个类似的信号出现了!同样微弱,同样短暂,源IP再次变化,但加密协议和数据特征高度吻合!

这一次,信号出现的时间点,与第一次相隔了大约二十三分钟。

像是一种心跳,一种极其规律的、小心翼翼的脉搏。

苏晚的精神瞬间高度集中。她快速记录下两次信号出现的时间戳、伪装IP、以及所能解析出的微量数据特征。

她尝试进行反向追踪,但对方的反侦察能力极强,路径上布满了陷阱和误导,几次尝试均告失败,反而差点触发对方的警报系统。

她果断停止了追踪尝试。打草惊蛇是愚蠢的。

她的目的不是立刻抓住他,而是确认他的存在,了解他的模式。

两次信号,间隔二十三分钟。这是在发送心跳信号保持连接?还是在接收或发送极其微量的指令、状态报告?

数据量如此之小,说明传递的信息极其精炼,可能只是代码、坐标或者简单的状态标识。

这种谨慎和高效,符合她对“Architect”的侧写。

她将这两个信号的出现坐标(经过粗略地理定位,大致都在本市区范围内,但无法精确)和时间戳输入另一个分析模型,试图寻找其活动规律与其时间段内本市发生的其他事件的关联性。

模型需要时间运行。

她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长时间专注屏幕让眼睛有些干涩。

就在这时,她的个人手机屏幕忽然亮了一下,显示收到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是一个陌生的、随机生成的邮箱地址。

主题是空的。

苏晚的心微微一提。她小心翼翼地点开邮件。

正文也是空的。

没有任何文字。

但在邮件最下方,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是像素点的附件图标。不仔细看根本会发现不了。

她将附件下载下来,是一个经过多重加密压缩的、体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型文件。

她将其导入一个隔离的虚拟机环境,动用所有解密工具进行破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