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领事馆的请柬:踏入核心圈

2025-11-02 2019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一枚对折的、质感挺括的象牙白卡纸,静静地躺在锃亮的银质托盘里,由华懋饭店那位永远表情矜持的侍者躬身呈上。它并非普通的信件,其左上角凸印着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皇家徽记,右下角则是手写体的流畅英文邀请。这不仅仅是一张请柬,更像是一把锻造精巧、泛着冷光的钥匙,其齿痕精确地对应着孤岛上海那扇通往真正权力核心圈的、无形而沉重的巨锁。对于萧琰而言,接过它的瞬间,意味着他精心扮演的角色,终于通过了第一轮严苛的甄别,被允许踏入那弥漫着香槟气与阴谋味的角斗场中央。

在英国驻沪领事詹姆斯·卡特看来,这场为欢迎某位路过上海的本国外交部官员而举办的晚宴,不过是例行公事的外交礼仪,是他维持情报网络、交换各方看法、彰显大英帝国虽显颓势却余威犹存的众多社交活动之一。邀请肖衍,是因其新近表现出的金融敏锐度以及在华人商圈迅速崛起的影响力,是一笔对潜在有价值人士的低成本投资。而在梅机关苏黛的案头,这份宾客名单的副本则是一份需要仔细研判的情报摘要。她看到肖衍的名字位列其中,嘴角或许会泛起一丝冷峭的弧度——这证明她的“鱼饵”(给予些许商业便利)正在起效,猎物正按预期游向更广阔也是更易监视的水域。至于那些同样收到请柬的汪伪高官和日本商社代表,他们看到的则是一个需要评估的新面孔,一个或许可以合作、或许需要提防的变数。

肖衍指腹摩挲着请柬上凹凸的徽印,脸上并未流露过多欣喜,反而是一种审慎的凝重。机遇总是与风险并行。领事馆绝非华懋饭店,那里的每一双眼睛都更毒辣,每一句交谈都可能被过度解读。他需要一套无懈可击的行头——并非最奢华,但必须极致得体,彰显品味而非暴发户的俗气。他需要重温所有可能与会重要人物的公开资料、近期动向、甚至癖好禁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一套缜密的“社交策略”:对谁示好,对谁保持距离,对谁可以“无意”间透露某些信息,又从谁那里可以“顺带”套取只言片语。这好比下一盘让子棋,他必须步步为营。

请柬的措辞是标准的官方文体,但肖衍用情报人员的本能审视着每一个细节。宴会主题是“促进贸易与文化交流”,时间地点清晰。然而,在印刷体的宴会主题下方,有一行极细微的、几乎与纸张纹理融为一体的水印暗纹,需侧光才能瞥见:“Black Tie Optional”。(建议着黑领带正装,但不强制)。这或许是无心之举,或许是英式幽默的体现。但肖衍却联想到《韩非子》中的名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事情因为保密而成功,言语因为泄露而失败)。他决定选择最标准的Black Tie出席——严格遵守未明言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低调的示好与身份的宣示。他甚至准备了一条带有细微暗纹的深蓝色领结,既不喧宾夺主,又在细节处彰显与众不同。

晚宴那夜,英国领事馆内灯火通明,与窗外上海的夜色形成鲜明对比。空气里弥漫着雪莉酒、古龙水和一种刻意维持的、彬彬有礼的疏离感。肖衍手持酒杯,周旋于衣冠楚楚的人群中。“肖先生,听说您在华尔街的经历非凡?真是年轻有为。”一位秃顶的英国洋行大班搭话,语气带着探究。“您过奖了,不过是恰逢其时,学到了些皮毛。比起各位在远东开创局面的魄力,不值一提。”肖衍谦逊回应,巧妙将焦点转移,并暗示对在场者的尊重。“听说您对最近的汇率波动很有见解?”一位汪伪财政部的官员状似无意地问。“市场风云变幻,哪有什么真知灼见,无非是跟着感觉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肖衍笑道,引用《诗经》名句,既回答了问题,又表现出商人的谨慎,未透露任何实质内容,反而显得真诚。

英国领事馆本身就是一个微缩的国际政治舞台。水晶吊灯下,是昔日殖民荣光的余晖;墙壁上悬挂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目光威严地注视着这个已渐失控的远东前哨。这里的宾客,无论国籍,都操着流利的英语,遵循着西式的社交礼仪,但言谈间无不围绕着战争、物资、航道、政策这些冷酷的主题。它是孤岛中的孤岛,是各方势力在此进行非正式接触、试探、交易的灰色地带。

肖衍的目标很明确。他利用一个恰当的时机,自然地接近了今晚的主角之一——詹姆斯·卡特领事。“领事先生,感谢您的盛情邀请。这座领事馆本身就是一段活的历史,令人印象深刻。”肖衍的开场白选择了对方可能感兴趣的建筑与历史话题。卡特领事显然对此受用,微笑着与他交谈起来。肖衍适时地表现出对国际局势的“肤浅但有趣”的见解(实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符合他商人身份的言论),并“无意”中提及了某些欧洲银行对远东业务的谨慎态度,这引起了卡特的兴趣——这关乎他的业绩评估。不远处,苏黛正与一位日本海军武官低声交谈,但眼角的余光始终未曾离开肖衍。她观察着他与卡特交谈时的姿态(不卑不亢)、表情(真诚而略带求知欲)、以及卡特的反应(频频点头,显得愉快)。肖衍的表现堪称完美,完美得让她心中的疑窦更深了一分。这种过于流畅的适应能力,本身就不寻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