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汉邦同心

2025-11-02 2018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天启二十四年,八月。建安城,王府议事厅。一幅巨大的山海舆图悬挂中央,其上清晰地标注着已知的世界:神州、唐洲、明洲、炎洲、灵洲,以及远在重洋之外的商洲。

“王爷,商汉王周不疑有信至。”刘晔呈上一卷用蜡封好的绢书。

曹植展开细读,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周不疑在信中详述了他在“商洲”(欧洲)的进展。

他利用罗马帝国内部陷入混乱、军阀争位之机,已在其边陲——不列颠尼亚行省(Britannia)及高卢(Gaul)部分地区——建立了稳固的据点。

他正效仿故汉旧事,与当地部落首长结盟,传播华夏教化,并利用罗马军团无暇北顾的时机,稳步扩张。

“好一个周不疑!”曹植将信传给众臣,“他在罗马人的卧榻之侧酣睡,使其如芒在背。如此一来,罗马人纵有巨舰千艘,亦不敢尽数派来新大陆与我争锋。”

徐晃从南方发回的军报印证了这一判断:近年来,罗马巡逻舰队的规模明显缩小,频率也大不如前。

“王爷,此乃天赐良机。”曹仁进言,“我军当向南、向西,全力开拓雨林与高原,将疆土连成一片。”

曹植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广袤的唐洲,最终摇了摇头。

“子孝之言,虽合兵家之理,却非治国之长策。我等登陆已近十载,拓地万里,然新附之民,其心未稳。科拉部落之余孽,仍在深山蠢蠢欲动。当务之急,是深耕,而非广种。”

他随即颁布了名为“固本培元”的新政:

军事上:各军镇转入守备,精练士卒,淘汰老弱。水师重点保障建安、镇北、靖南三大核心港口与内陆的漕运畅通。

政治上:由钟繇、董昭主持,将行之有效的《唐汉新律》与各部落习惯法融合,制定《永业令》,明确土地、水源、矿藏之权属,平息争端。

文化上:在各郡县广设“蒙学堂”,无论汉夷,八岁以上童子皆须入学,习汉字、学算术、明礼义。

经济上:由毛玠统筹,修建贯通东西的“安第斯驰道”,连接沿海与高原,促进货殖流通。

在新政策实施的一年时间里,其成效显着,令人瞩目。境内曾经频繁发生的冲突事件大幅度减少,社会秩序得到了显着改善,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平静。

与此同时,政府鼓励开垦荒地的措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荒芜的土地被有效利用起来,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税收的增加,国库逐渐充盈,财政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为未来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最让曹植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在年末举行的科举考试中,数名土着子弟凭借他们对汉文的精通以及对部落事务的深刻理解,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这些土着子弟不仅在文化知识上有着扎实的功底,而且在理解部落传统和习俗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的表现不仅赢得了考官们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因此,这些优秀的土着子弟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地方官吏的职位。

这些新任命的地方官吏,不仅为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地方治理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能够更好地与民众沟通,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同时,他们的上任也体现了朝廷对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尊重和包容,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

曹植深信,这些土着子弟的崛起,将会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曹植格外注重与明汉王国赵广的盟谊。他命世子曹苗亲自执笔,与明汉世子保持书信往来,互通边情,约定以中部地峡为界,互不侵扰,共御外侮。

天启二十五年,春。一个来自罗马的庞大商船队抵达建安港,其首领并非军人,而是一位元老院的使者。

在朝天殿,使者献上了精美的玻璃器、金银币和橄榄油,然后提出了他们的诉求:“伟大的唐汉王,罗马愿与贵国缔结永世之好,开放所有港口。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贵国能劝说商洲的周汉王,停止对帝国北境部落的……支持。”

曹植与刘晔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周不疑在商洲的牵制战略,已然奏效。

“使者此言差矣。”曹植温和而坚定地回答,“商汉王与贵国北境部落之交涉,乃他邦之外务,孤不便干涉。就如同孤不会过问,罗马的军团为何会出现在墨西哥湾一样。”

他话锋一转,点到即止,随即展颜笑道:“不过,唐汉与罗马之友谊,自当珍惜。孤愿与贵国互通有无,共促繁荣。”

罗马使者无功而返,但两国间的商贸航线却因此更加紧密。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曹植独自一人登上了望海楼的顶层。他站在那里,目光穿过夜色,俯瞰着脚下灯火辉煌的建安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