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风雪夜归人

2025-10-29 1998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北关巷子的雪比别处厚,大概是少有人走的缘故。刘花的鞋跟在冰上打滑,好几次差点摔倒,贺峻霖攥着她的手往前拽,马在后面呼哧呼哧地喘气,蹄铁踏在冻硬的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在空荡的巷子里荡出回音。

“快到了。”刘花的声音发颤,往巷子深处指了指。第三家的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平记布庄”四个字,被雪盖了一半,得仔细看才能辨认。门口堆着些劈好的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像刘平贵做事的样子——哪怕日子再难,也得透着股体面。

贺峻霖让马在柴禾堆旁站定,刘花走上前,手在门板上悬了半天,才轻轻敲了三下。敲得太轻,里面没动静,她又加重力气敲了敲,指关节在冻硬的木门上撞得生疼。

过了好一会儿,里面传来窸窣的响动,接着是个沙哑的声音:“谁啊?”

“爹,是我,花儿。”刘花的声音一下子软了,带着哭腔。

门“吱呀”一声开了道缝,露出刘平贵的半张脸。他比去年瘦了不少,颧骨凸得老高,鬓角添了好些白头发,眼睛里全是红血丝。看见刘花,他先是愣了愣,随即眼里涌出水来,手在门板上抓了抓,却没说出话。

“刘叔好。”贺峻霖喊了声,把马往门里牵。刘平贵这才回过神,赶紧把门拉开,风卷着雪灌进院子里,他缩了缩脖子,往刘花身后望了望:“就你们俩?”

“嗯,我们俩走了一天了,这一路上都是关卡。”贺峻霖把马牵进后院,马槽里还有些干草,他抓了把递过去,马立刻埋头吃起来,尾巴甩了甩,扫落了屋檐上的雪。

刘花跟着父亲往里屋走,屋里比外面暖和些,炕洞里的火还没灭,散发出淡淡的煤烟味。李玲玲从炕上下来,手里攥着块烤红薯,眉头舒展满脸开心的说:“臭丫头终于回来了?”

“妈妈!”刘花扑过去抱住她,眼泪再也忍不住,噼里啪啦地掉下来,落在母亲的棉袄上,洇出一小片湿痕。

“姐姐!”两道声音一前一后响起,里屋的门帘被掀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男孩窜出来,身后跟着个穿学生装的少女。男孩扑到刘花腿边,仰着冻得通红的脸蛋,正是十岁的刘勇斌;少女手里还捏着本乐谱,眉眼间和刘花有几分像,却是刘沐暖,刚从兰州放假回来。

“沐暖?勇斌?”刘花又惊又喜,蹲下来搂住弟弟,“你们都长大啦?”

“姐姐你可算回来了!”刘勇斌拽着她的衣角晃,“我跟二姐等你好几天了,爹说你要是再不回,就去兰州找二姐时顺路寻你呢。”

刘沐暖走上前,轻轻抱了抱刘花,目光转向贺峻霖时带着点好奇:“这位是?”

“这是贺峻霖,我们副队长。”刘花擦了擦眼泪,忽然红了脸,“也是……也是你们未来姐夫。”

“姐夫好。”刘沐暖抿嘴笑了,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比刘花多了几分书卷气。刘勇斌却仰头盯着贺峻霖,突然指着他腰间的布包:“姐夫带好吃的了吗?”

李玲玲拍了他一下:“没规矩。”又转向贺峻霖,“快坐,让花儿她爹烧点热水。”说着就往贺峻霖手里塞了个粗瓷碗,“喝点热水暖暖,路上准定冻坏了。”

贺峻霖把包袱搬进屋里,解开时才发现,那半匹靛蓝粗布被刺刀划了道口子,露出里面的棉絮。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把布卷起来,却被刘平贵看见了。“冯军的人划的?”刘平贵的声音很低,往窗外看了看,把窗户纸往紧了糊了糊。

“嗯,城门岗哨查得紧。”贺峻霖没细说,从另一个包袱里掏出杂粮和盐,“这点东西您收着,开春能顶些日子。”

刘勇斌眼尖,瞅见包袱里的红薯干,伸手就要抓,被刘沐暖拉住:“等娘蒸过再吃。”她转向贺峻霖,轻声道,“兰州城里也查得严,学堂里好几个同学的家人都被抓去征劳役了。”

刘平贵点点头,把盐罐拿出来。罐子是空的,他小心翼翼地把盐倒进去,手抖得厉害,盐粒撒了些在桌上,他赶紧用手指沾起来,放进嘴里抿了抿。“上个月冯军来搜粮,把存的那点盐都搜走了。”他的声音有些发涩,“连布庄的账本都翻了三遍,说要查有没有通匪的证据。”

刘花这时才注意到,屋里的陈设比去年简陋了不少。墙上的织布机蒙着块破布,上面落了层灰,显然很久没动过了。角落里堆着些零碎的布头儿,是以前做衣服剩下的,现在却像宝贝似的码着。“爹,布庄不开了?”

“开啥呀。”刘平贵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他的脸,“冯军要征‘军布’,说是给队伍做棉衣,其实就是白抢。上个月刚织好的两匹布,还没出门就被他们拉走了,连个收条都没给。”他咳嗽了两声,咳得腰都弯了,“我这身子骨,也织不动了。”

李玲玲把烤红薯塞给刘花:“快吃,热乎的。你爹从你走后,一天提心吊胆的,就盼着你回来。”又给刘勇斌和刘沐暖各分了半块,“沐暖带回来的洋胰子,我蒸了红薯,就等花儿回来一起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