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楚宴三让

2025-11-02 2072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昭都的议事厅内,烛火在夜风中微微摇曳,映照出梁柱上盘绕的金龙纹饰,光影斑驳,如龙游动。青铜兽炉中青烟袅袅,缭绕于殿宇之间,仿佛将整座大殿笼罩在一片缥缈的帝王之气中。自万民请愿之后,萧靖已牵头拟定了登基大典的详细流程,从祭天祝文到仪仗次序,从礼乐编排到百官站位,无一不精,无一不备。而今日,正是群臣再次齐聚,恳请楚宴顺应天命、登基称帝的关键之日。楚宴却端坐在主位之上,身披玄色长袍,眉头微蹙,指尖轻轻摩挲着一枚温润的旧玉佩——那是他早年从军时,苏晚在城隍庙前跪求三日所得的平安符,玉上刻着“平安”二字,字迹已因岁月磨损而模糊,却依旧被他视若珍宝。如今,这枚玉佩不仅承载着往昔的温情,更成了他内心挣扎与踌躇的寄托。

“陛下,”萧靖手持鎏金礼册,缓步出列,声音沉稳而庄重,“登基大典的礼仪、仪仗、乐舞、祭文均已准备妥当,钦天监择定吉日为三日后辰时,天地可鉴,神明共佑。只待您一声令下,便可昭告天下,正位东都,重立正统!”他话音落下,满朝文武纷纷俯首应和,衣袖拂地,声如潮涌。霍奔更是大步踏前,铠甲铿锵,单膝跪地,声若洪钟:“陛下!民心所向,如江河归海;天命所归,如日月行天!您若再不登基,百姓将难以心安,将士也会失其斗志,军心涣散,恐将贻误伐炎大业,辜负万民所望啊!”

楚宴缓缓抬眼,目光如深潭寒水,扫过殿中每一张熟悉的面孔——有与他同生共死的旧部,有运筹帷幄的谋臣,也有曾背井离乡追随他的寒门士子。他沉默片刻,终是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诸位爱卿,朕深知你们的一片赤诚,也感念你们的忠心耿耿。然而,如今伐炎之战尚未开启,大炎旧部仍在南方肆虐,流寇作乱,城池残破,虽已安置流民,然仓廪未实,百姓未富,百废待兴。此时此刻,若朕先行登基,享帝王之尊,而置苍生于不顾,岂非本末倒置?朕心难安。此,为第一次推辞。”

话音方落,议事厅外骤然传来一阵喧哗,脚步杂乱,人声鼎沸。一名侍卫急奔而入,跪地禀报:“陛下!宫外百姓再次请愿,数千人齐聚宫门广场,手持香烛,跪地不起,扬言若您不答应登基,他们便长跪至死,绝不退去!”楚宴心头一震,猛地起身,不待仪仗相随,便大步朝宫门而去。

宫门外,广场之上,夜色如墨,却灯火通明。百姓们自发列队,井然有序,老弱妇孺居前,青壮年列后,人人手持点燃的香烛,火光点点,汇成一片星海,映照着他们恳切而坚定的面庞。昨日带头请愿的王大爷,白发苍苍,拄着乌木拐杖,跪在最前,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楚公!您若不登基,我们便跪到您答应为止!您是百姓的主心骨,是乱世中的明灯!只有您称帝,我们才有盼头,才有活路啊!”

楚宴快步走下玉阶,亲自扶起王大爷,双手微颤,声音略带沙哑:“老人家,快起来!朕知道你们的心意,也感念你们的信任。可如今战事在即,粮草未足,军械未齐,朕身为三军统帅,当以伐炎为先,岂能先顾及自身名分?此,为第二次推辞。”

百姓们闻言,非但未散,反而齐声高呼:“楚公!您登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昭国的正统!您若称帝,天下英雄才会归心,四方义士才会响应,大炎的百姓才会看到希望!伐炎之战,才能名正言顺,速战速决啊!”

楚宴立于阶上,望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火光映照下,每一张脸都写满了期盼与忠诚。他心中百感交集,如潮水翻涌。他深知百姓所言非虚,也明白登基可聚人心、振士气,可他骨子里仍固执地认为:帝位,应是平定天下后的庆功,而非战前的造势与权谋。他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目光坚定,对着百姓深深一揖,声音沉稳如钟:“诸位乡亲,朕心意已决——在伐炎胜利之前,绝不谈及登基之事!请你们……回去吧。”

人群沉默,有人垂首落泪,有人咬唇不语。良久,百姓们才缓缓起身,步履沉重地散去。楚宴望着他们落寞的背影,心中如压巨石,五味杂陈。他转身回殿,却见萧靖、霍奔、叶红鸾等核心大臣仍伫立殿中,手中高举一份赤金封皮的联名奏折,纸页厚重,墨迹未干。

“陛下,”萧靖上前一步,声音肃穆,“这是臣等联合昭都十二州县官吏、乡绅、军属、学宫博士、商贾代表共三百六十七人联名所呈的奏折,恳请您登基称帝,以正名分,以安天下!”他将奏折高举过顶,递至楚宴面前。那奏折上,密密麻麻的签名如星罗棋布,朱砂印鉴红如热血,染透了大半张纸,仿佛承载着整个昭国的重量。霍奔再次跪地,声音哽咽:“陛下!这不是臣等私意,而是整个昭国的心声!您若再推辞,便是寒了万民之心,断了天下之望!”

楚宴接过奏折,指尖轻轻划过那些或工整或潦草的名字——有他昔日的同袍,有阵亡将士的遗孀,有孤苦无依的老人,也有怀抱婴儿的母亲。他知道,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苦难的岁月,都是一份对太平的渴望。他闭上眼,胸口起伏,良久,才缓缓开口:“朕并非贪生怕死,也并非淡泊名利,只是觉得,帝位应当与功绩相配,与民心相合。如今朕尚未平定天下,未能解救万民于水火,怎能安心坐享帝位,受万民朝拜?此,为第三次推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