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魏小六新政

2025-11-02 2005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寅时刚过,昭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晨霭之中,湿润的空气中带着料峭春寒。然而,这份清晨的宁静很快就被一阵阵急促的锣声和官差洪亮的宣告声打破。一队队身着皂隶公服的小吏,手持浆糊桶和成卷的告示,穿梭于昭都的大街小巷,将一张张散发着新鲜墨香的黄麻纸,郑重其事地张贴在城门、市集口、里坊的布告墙上,乃至一些人来人往的醒目之处。

天色渐明,好奇的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将布告墙围得水泄不通。识字的伸长脖子,一字一句地念着;不识字的则焦急地踮起脚,侧耳倾听,生怕漏掉半个字。告示上的内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奉天承运,昭国新政:为体恤民艰,繁荣经济,自即日起,全国废止旧有铜钱流通,推行‘工分券’为法定钱币。赋税一体更张,废除钱帛之征,概以粮食实物代赋。限三日内,工分券通行全境,旧有钱币可至官设兑换点,依例换取新券。此布。昭国户政司,魏小六颁。”

人群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巨大的议论声,惊叹、疑惑、兴奋交织。

“工分券?这是个啥玩意儿?能当钱使?”一个满脸风霜、手指粗大的老农用力挠着后脑勺,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怀里还揣着几枚打算买盐的、磨得发亮的铜钱。

旁边一个穿着洗得发白长衫的年轻书生,显然是识文断字的,他清了清嗓子,提高声音向周围人解释道:“老丈,各位乡亲,看这里!这工分券,是魏小六魏大人想出来的新钱!以后啊,咱们给官府种地、去工坊做工、或者立了军功,官府就给咱们记‘工分’,发这种‘工分券’当酬劳。拿着这券,就能去官家开的兑换点,换粮食、换布匹、换盐铁农具,什么都行!而且,以后交皇粮国税,再也不用想法子去弄铜钱了,直接交咱们地里打上来的粮食就行!”

“啥?交税直接交粮食?”老农的眼睛瞬间瞪大了,声音都带着颤音,“这……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咱们庄户人家,别的不敢说,粮食总归是能攒下些的!可那铜钱,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枚,为了交税,非得把粮食贱卖了换钱,让那些黑心商人盘剥一层皮不可!魏大人这法子,真是想到咱们心坎里去了!”

“可不是嘛!以后做工拿这券,心里也踏实,不怕钱不值钱或者弄丢了!”

“就是不知道这券好不好用,别到时候换不到东西……”

百姓们议论纷纷,脸上大多洋溢着期待和赞许,当然也夹杂着些许对新生事物的天然疑虑。

此刻,昭国皇宫的议事厅内,灯火通明。后军统领、新任户政司主事魏小六,正站在铺着巨大昭国疆域图的木案前,向端坐于上的楚宴和苏晚详细禀告他的新政方略。他面容虽略带疲惫,眼神却异常明亮,透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陛下,皇后娘娘,”魏小六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自我昭国肇建以来,百废待兴,然经济一道,始终步履维艰。究其根源,一在于前朝遗留铜钱短缺,民间交易不便,多以物易物,效率低下;二在于劣钱、私钱混杂,物价腾跃,百姓深受其苦;三在于赋税征钱,百姓需贱卖粮帛以完税,中间商盘剥,民力损耗甚巨。”

他稍作停顿,从袖中取出几张精心设计的票样,呈送御前。“此乃臣与工部匠人反复斟酌后定稿的‘工分券’。以韧性最佳的陈年桑皮纸为料,内嵌特制麻丝,纸张厚实挺括。券面印有‘昭国工分券’楷体大字,下有繁复云纹为底,正中以特殊矿彩印制面额,分为一分工、五分工、十分工三种。最关键者,在于此处——”他指着票样角落一处看似寻常的印花,“此乃‘昭’字密押,采用微雕技艺,需对光特定角度方能看清全貌,且所用油墨乃独家配方,难以仿冒。此为一重防伪。其二,所有工分券皆有独一编号,由户政司统一登记在册,发放、回收皆有据可查。”

楚宴拿起一张十分工的票样,对着窗光仔细查看,微微颔首:“用心了。防伪一事,关乎新政成败,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魏小六躬身道:“陛下明鉴。臣已设‘券印监’,专司工分券印制、核验,所有工匠皆登记造册,严格管理,用料工序层层把关。”

苏晚也拿起一张工分券,指尖感受着纸张独特的纹理,温和地问道:“魏大人,这工分如何获取,又如何兑换物资,可有详细章程?”

“回娘娘,”魏小六显然已成竹在胸,“工分获取,主要有三途:一为农事,按田亩等级、粮食产量,由各地农官核定,发放相应工分券;二为工役,凡在官营工坊、筑路、修城等项目中劳作,按工时、技艺、产出计工分;三为军功行赏,将士立功,除原有赏赐外,另加工分奖励。至于兑换,”他指向地图上标记的几个点,“臣计划在昭都及各州、县治所,设立‘官营货栈’,初期由朝廷调拨粮食、布帛、盐铁、农具等必需物资储备其中。百姓持工分券,即可按官府定期公布的‘工物比价’,前往货栈公平兑换所需之物。货栈亦可视情况,收购百姓余粮及其他富余物资,支付工分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