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天变不足畏
第十七章 江宁岁月
官船在秦淮河上缓缓而行,王安石站在船头,任江风吹乱他花白的头发。两岸的垂柳正吐新绿,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早些。
"父亲,舱外风大,还是进去吧。"儿子王雱轻声劝道。
王安石恍若未闻,只是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江宁城墙。七年前,他就是从这里奉诏入京;七年后,他又回到了这座熟悉的城市。只是这一次,他不是意气风发的地方官,而是罢相归来的失意人。
一、归乡
江宁府的官员们早已在码头等候。见到王安石下船,众人神色各异——有同情,有惋惜,也有幸灾乐祸。
"王公一路辛苦。"知州沈括上前行礼,语气中带着真诚的关切。
王安石淡淡一笑:"有劳诸位相迎。"
他婉拒了官府安排的馆驿,径直回到了自己在城西的旧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还是老样子,只是书房里的书籍已经蒙尘。
"老爷,"老仆王福抹着眼泪,"您总算回来了。"
王安石拍了拍老仆的肩膀,没有说话。他走进书房,拂去案几上的灰尘,那里还摊着他离任前未写完的《字说》手稿。
"是该把这些旧稿整理出来了。"他轻声自语。
二、闲居
罢相后的日子突然慢了下来。
每天清晨,王安石依旧早起,但不再是赶往皇宫参加早朝,而是在庭院中散步。午后就待在书房里校勘《字说》,或者与来访的文人墨客谈诗论文。
表面上,他过起了悠闲的退休生活。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汴京的朝堂,想起那些尚未完成的新法。
这天,他在整理旧稿时,翻出了当年在江宁推行"青苗钱"的记录。看着上面详尽的账目和百姓的反馈,他陷入了沉思。
"父亲又在想新法的事?"王雱不知何时站在门口。
王安石叹了口气:"我在想,若是当初在江宁的做法能够推广得好,也许就不会..."
他没有说下去,但王雱明白父亲的意思。在江宁时,王安石亲自监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确保真正需要的人能够借到钱。可推广到全国后,执行就完全变了样。
三、故人来访
这日,王安石正在书房校书,王福来报:"老爷,苏子瞻来访。"
苏轼?王安石微微一怔。虽然同朝为官多年,但因为政见不同,两人几乎从无往来。如今自己罢相归乡,他为何前来?
"快请。"
苏轼走进书房,依旧是那副潇洒不羁的模样。他环顾四周,笑道:"介甫公这里真是清雅,比汴京那些朱门大户强多了。"
"子瞻怎么有空来江宁?"
"被贬黄州,路过此地。"苏轼说得云淡风轻,"听说介甫公在此闲居,特来叨扰。"
两人从诗文谈到经义,越谈越投机。王安石发现,尽管政见相左,但苏轼的才学和见识确实令人钦佩。
"听说介甫公在修《字说》,不知可否让在下一睹为快?"
王安石取出书稿,苏轼仔细翻阅,不时发出赞叹:"妙啊!这个'波'字解作'水之皮',真是妙趣横生!"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苏轼起身告辞时,突然正色道:"介甫公,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变法之事,其志可嘉,其行太急。"苏轼诚恳地说,"譬如医病,药性太猛,反而伤身。"
王安石沉默片刻,答道:"子瞻所言,老夫记下了。"
送走苏轼,王安石在庭院中伫立良久。这位政敌的直言,比那些阿谀奉承之语更让他深思。
四、民间疾苦
虽然不再过问政事,王安石还是时常微服出访,了解民情。
这日,他来到城外的村落,看见几个老农正在田间劳作。
"老丈,今年的收成如何?"
老农叹了口气:"别提了。前些年王大人在这里时,官府借钱还有规矩。现在倒好,不管需不需要,都得借钱!"
"这是为何?"
"听说朝廷要考核政绩,放贷多的升官,放贷少的罢职。知县大人为了前程,可不就得逼着我们借钱?"
王安石心中一震。他原以为问题出在执行,现在看来,新法本身的设计就有缺陷——过分强调业绩考核,必然导致地方官员弄虚作假。
在另一个村子,他看到了更让人心痛的一幕:几个农民因为还不起青苗钱,正在卖地抵债。
"这可是祖传的土地啊!"一个老农老泪纵横,"可还不上官府的债,就要去坐牢..."
王安石默默离开,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苏轼的话:"其志可嘉,其行太急。"也许,自己真的太过急躁了?
五、朝中消息
虽然远离京城,但朝中的消息还是不断传来。
吕惠卿接掌条例司后,不但没有调整新法,反而变本加厉。他推行"手实法",要求百姓自报财产,作为征收免役钱的依据。结果各地虚报、瞒报成风,闹得鸡犬不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