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审核‘暴君’

2025-11-01 2052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文化市场监管处的日光灯管发出嗡嗡的低鸣,将办公桌上那叠《霸王别姬》戛纳电影节申报材料照得纤毫毕现。

陆则指尖按在“导演:陈凯歌”的署名上,指腹摩挲着粗糙的纸页,眉峰不自觉地拧紧。

自三个月前北大讲堂揭穿沈曼的学术造假与文化渗透阴谋后,他以铁腕姿态清理了二十七项违规文化项目——从美化殖民历史的《西方文明启示录》纪录片,到抹黑夸大动荡年代的“伤痕文学续编”,再到与满清遗老圈勾连的跨境合拍影片,每一次驳回都伴随着行业内的震动。

如今的他,在文娱圈已然形成两极分化的评价。

坚守创作初心的老艺术家寄来手写信,称赞他是“华夏文脉的守门人”;

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频繁来电请教审核标准,连国际版权组织都专程咨询中国文化审批的新政策。

但另一面,西单出版社的茶话会上,资深编辑们私下抱怨“审核标准过于苛刻,连历史小说的虚构人物都要查史料佐证”;

影视公司老板在饭局上直言他是“审批暴君”,扬言“他一句话就能让几百万项目打水漂,与独裁者无异”。

这些非议像细密的针,扎在陆则心头,可他从未动摇——外祖父林景行“守好文脉先划清底线”的嘱托,是他对抗流言的底气。

但此刻,这份来自北影厂的申报材料,却让他陷入了罕见的迟疑。

内部试映后,《霸王别姬》“华语电影天花板”的赞誉就没断过,甚至有媒体预测它将成为首部斩获戛纳金棕榈的华语片。

可陆则盯着“陈凯歌”三个字,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后世对这位导演的普遍评价:“出道即巅峰,此后一路断崖式下滑”。这个在后世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梗,此刻却成了他心中最大的疑团。

他起身走到书柜前,抽出一本《电影创作论》,指尖划过书页上关于导演成长规律的论述。

正常情况下,一位导演的职业生涯要么循序渐进打磨技艺,从青涩到成熟逐步进阶;要么偶有起伏,但核心创作能力不会出现断层式崩塌。

可陈凯歌后续的作品,无论是叙事逻辑的混乱,还是主题表达的空泛,都与《霸王别姬》的深刻细腻判若两人。

更关键的是,他想起后世流传的片场传闻:陈凯歌拍摄《荆轲刺秦王》时,对历史细节的把控漏洞百出;拍摄《道士下山》时,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无法驾驭。这样的能力断层,绝非正常的创作波动。

“这里面一定藏着猫腻。”陆则将书拍在桌上,心底的怀疑愈发强烈。

陆则深知文娱圈向来不缺“挂名创作”的潜规则,但如果一部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存在署名造假,背后牵扯的绝不仅仅是个人声誉,很可能是整个行业的资源垄断链条。

他按下内线电话,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小赵,立刻联系情报部门的周科长,帮我调取两份资料:

一是《霸王别姬》从筹备到杀青的完整拍摄日志、工作人员名单及薪酬发放记录;

二是陈凯歌父亲——北影厂资深导演陈怀皑的近期工作动态,重点核查他在1992年影片拍摄期间的行程。”

挂了电话,陆则重新坐回办公桌前,目光落在那份申报材料的创作阐述上。

陈凯歌在文中将影片的艺术成就完全归功于自己,大谈“突破华语电影叙事边界”的创作理念,字里行间丝毫未提及父亲陈怀皑的参与。

可根据他对陈怀皑的了解,这位老导演深耕影坛数十年,擅长把控历史题材的细腻情感与时代质感,其代表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艺术水准有口皆碑。这样一位功底深厚的老导演,真的会对儿子的核心创作毫无助力?

三天后,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被送到陆则手中,扉页上“文娱圈资源垄断专项核查”的标题触目惊心。报告中的细节,比他预想的更严重:

1992年《霸王别姬》开机后,陈怀皑以“艺术顾问”的名义常驻片场,实际却承担了核心创作工作——所有关键场次的分镜设计出自他手,张国荣、张丰毅等主演的角色塑造,是他通过数十次现场示范敲定的;

就连影片中最经典的“蝶衣自刎”戏份,陈凯歌连续拍摄三条均未达到预期,最终是陈怀皑亲自调整机位、指导灯光,才拍出了那幕震撼人心的场景。

而陈凯歌彼时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不久,仅负责统筹后勤与演员联络工作,却在最终署名时独占“导演”头衔。

更让陆则震怒的是,这并非个例。

报告附件里的《影视圈名门谱系图》清晰标注着:

某知名导演的儿子刚毕业就拿到千万投资的古装剧项目,即便处女作票房口碑双扑街,仍有资本趋之若鹜;

某戏曲大师的孙子凭借父辈人脉,占据国家级剧院的核心演出资源,其技艺却远不如民间剧团的同辈传承人;

北影厂、上影厂等核心机构的重要岗位,近五年有七成被“圈内二代”占据,普通创作者的剧本想递到制片方手中,往往要经过多层盘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