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063【朱子】

更新时间:2025-08-08 02:55 作者:于欣然钟德兴 阅读量:3
    第64章063【朱子】
    
      一个学童完成开蒙,正式学习四书五经,接触到的第一句经义,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它是一个士子的梦想发端,它是一个士子的学术兆始,它是一个士子的处世格言,它是一个士子的终极追求!
    
      明明德:人生降世,本通天理,受浊气蒙蔽,由此浑浑噩噩。应当革除污浊,重新领悟天地至理。
    
      亲民:朱熹认为是新民,是革除污浊的手段,也是领悟天理的过程。王阳明认为是亲民,讲的是仁爱治国平天下。但是,他们两个都认为,必须将“明明德”推广到万民。
    
      止于至善:使得自身、万民、万事、万物,都趋于理所当然的完美状态。
    
      赵瀚害怕普通士子听不懂,当即解释所言之意: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人人皆可成尧舜的道理。孟子如此追求,朱子如此追求,阳明公如此追求。”
    
      “若人格生来不平等,如何能人人成圣?若是人人都能成圣,又哪来的人格不平等?”
    
      “《大学》讲明明德,讲亲民,便含有人格生而平等之意。止于至善,则不但追求生而平等,更是追求人人平等、人人成圣!”
    
      “只有确立此理,人格生而平等,才能明明德,才能亲民,才能止于至善,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番话,是在理学的根基处,扎下一颗非常显眼的钉子。
    
      蔡懋德、庞春来等人,早就听明白赵瀚的意思。
    
      此时详细解释,一些普通士子也听懂了,被这些话说得热血沸腾。
    
      格位之论,人人平等,可融入大学之道,也是对大学之道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赵瀚也是在喊口号,让大家别犹豫了,快快行动起来,将平等思想传诸于世,践行大学之道、践行圣人之道!
    
      开宗立派?
    
      他当然还不够资格。
    
      他只是提出了一个新思路,还得许多人一起来完善理论。
    
      赵瀚搭建框架,众人补充血肉,无数圣贤言论可往里面扔。许多充满矛盾的儒家经义,也可借助“格位之论”而圆畅起来。
    
      思想风暴,已经袭来。
    
      仿佛一道闪电划过,蔡懋德突然闭上双眼,浑身都在轻微颤抖着——他猛地想到了别处。
    
      他从少年时代,就在研究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一直明其理而不得其法,甚至王阳明自己都找不到解决方法。
    
      可赵瀚的“格位之论”,却为“拔本塞源”的关键内容,提供了具有理论支撑的解决方案!
    
      只能说,误打误撞。
    
      赵瀚没有读过《拔本塞源论》,因为铅山费氏专习理学,王阳明的著作收藏得不多,朱熹的著作倒是收藏有全套。
    
      蔡懋德思绪万千,又是激动,又是恐惧。
    
      “拔本塞源”的关键问题,可以用“格位之论”来解决,但必须把“人格平等”推广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