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灯光下的窗花

2025-11-02 1967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凌县的雪后初晴,总带着一种洗过的透亮。

清晨的阳光从东边的山坳里爬出来,斜斜地洒在积着雪的屋顶上,把一片片雪照得像撒了碎金,晃得人眼睛发疼。县电视台的三层小楼立在街心,墙面上的“凌县新闻”四个红色大字,被雪水浸得更艳了些,门口的扫雪车刚走,留下两道干净的水泥印,像给白色的街面画了两道线。

林建军走进办公室时,桌上的玻璃杯还凝着一层薄霜。他习惯性地先倒了杯热水,指尖触到杯壁的温热,才觉得驱散了身上的寒气。窗台上摆着一盆绿萝,是去年小王离职时留下的,叶子被暖气烘得有些蔫,他顺手浇了点水,看着水珠顺着叶片滑下来,落在托盘里,溅起小小的水花。

办公桌上摊着一份策划方案,封面是淡红色的,右上角画着一朵小小的窗花——剪的是“喜鹊登梅”,线条细得像头发丝,一看就是手画的。这是苏晓昨天送过来的,说是关于“非遗窗花进栏目”的具体想法,还特意在扉页写了行小字:“林台长,若有不妥,随时找我改。”

林建军拿起方案,指尖拂过那朵手绘的窗花,纸页上还留着一点淡淡的墨香。他翻开第一页,里面的内容比他想象的要细致得多:不仅有每期节目的主题(比如“窗花里的节气”“张大爷的传承故事”“窗花与乡村婚礼”),还附了采访对象的名单、拍摄地点的照片,甚至连镜头的运用都写了建议——“拍窗花特写时,用侧光,让红纸的纹路显出来”“采访老人时,镜头低些,跟老人的视线平齐”。

他一页页地翻着,心里竟泛起一种久违的触动。在县台待了二十年,他看过太多的策划方案,要么是套着模板的空话,要么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像这样带着温度、连细节都透着认真的,还是头一次。方案的最后一页,苏晓还贴了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张大爷坐在炕沿上剪窗花,阳光从窗纸透进来,落在他的白发上,红纸上的“福”字刚剪了一半,边角还翘着。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想让更多人看见,这些老手艺里藏着的日子。”

“台长,苏晓来了,在外面等您。”小张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建军把方案合上,指尖在封面上顿了顿,才说:“让她进来吧。”

门被轻轻推开,苏晓走了进来。她今天换了件米白色的羽绒服,头发扎成了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脸上没化妆,只有鼻尖还是冻得通红——大概是从公交站走过来的,凌县的公交冬天开得慢,站台离台里还有一段路。

“林台长,您看方案了吗?”她走到办公桌前,双手背在身后,像个等着老师批改作业的学生,眼睛里带着点紧张,又藏着点期待。

林建军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先喝点热水。”他把自己刚倒的那杯递过去——刚才忘了给自己再倒一杯,却下意识地想让她暖暖手。

苏晓愣了一下,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竟莫名地一暖。她捧着杯子,小口喝了一口,热水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连胃里都舒服了。“谢谢台长。”

“方案我看了。”林建军开口,目光落在她脸上,“很用心,比我预期的要好。尤其是你对镜头的建议,很专业,不像刚从省城回来的年轻人。”

苏晓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雪地里突然照进了阳光。她本来还担心自己的想法太“小”,县台看不上——毕竟《凌县故事》以前播的都是“修路”“抗旱”这类大民生,她的“窗花”显得太细碎。“真的吗?我还怕……怕这些内容不够‘重要’。”

“怎么不重要?”林建军笑了笑,指了指方案里的照片,“民生不只是修路架桥,还有这些老手艺、老日子。你看张大爷剪的窗花,贴在窗上,就是老百姓的盼头,这也是民生。”他顿了顿,又说,“这样,《凌县故事》给你留三期的档期,你当这三期的执行编导,负责策划、拍摄、后期,栏目组的人你随便调,有需要协调的资源,直接找我。”

苏晓手里的杯子差点没拿稳,热水晃出一点,溅在她的手背上,她却没觉得烫。“您……您让我当执行编导?”她以为最多是跟着栏目组帮忙,没想到林建军会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她——执行编导要对节目全权负责,从选题到播出,出了问题都得担着。

“怎么,不敢?”林建军看着她惊讶的样子,觉得有些好笑。这姑娘刚才谈窗花时眼里的光,此刻都变成了慌张,像只受惊的小鹿。

“不是不敢!”苏晓赶紧摇头,脸颊涨得通红,“就是……就是觉得太突然了,我怕做不好,给台里添麻烦。”

“谁一开始就会做?”林建军拿起桌上的烟盒,又放下——他记得苏晓进来时,下意识地皱了下眉,大概是不喜欢烟味。“我刚当记者的时候,第一次去采访,把采访对象的名字都念错了,回来被老台长骂了半天。”他看着苏晓,眼神里带着温和的鼓励,“你有想法,又认真,比我那时候强多了。我相信你能做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