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0
采访稿刊登在《江城日报》头版那天,邓鑫元正在新校区工地查看施工进度。周明远拿着报纸跑过来,笑着说:“邓校长,您火了!好多家长给学校打电话,说就冲您这个‘农民校长’,也要让孩子报考咱们学校!还有白云村的老书记,特意给您打了电话,说您没给村里丢脸,还帮村里的娃圆了大学梦。”
邓鑫元接过报纸,标题“江城理工大学校长邓鑫元:骑自行车的农民校长,用初心托举农村娃梦想”格外醒目。他翻到内页,看见自己和孩子们并排骑车的照片,嘴角忍不住上扬:“不是我火了,是‘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大家认。你跟老书记说,等新校区建好了,我请村里的娃来参观,让他们看看,只要好好读书,将来也能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
冬天来临的时候,江城下了场大雪。早上七点,邓鑫元推着自行车出了家属院,发现车轱辘被雪冻住了,链条也卡了冰。他正弯腰用手掰冰碴,就看见几个穿着校服的身影跑过来——是机械学院的几个农村学生,他们早上六点就来学校扫雪,听说邓校长的自行车被冻住了,特意绕路过来帮忙。
“邓校长,您别动手,我们来!”学生们拿出随身携带的保温杯,把热水倒在车轱辘上,又用抹布一点点擦链条上的冰。带队的学生叫张强,是去年通过“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招进来的,老家在白云村隔壁的李家坳,“邓校长,您去年帮我申请了助学金,还推荐我去实验室实习,我一直想谢谢您。这点小事,您就别跟我们客气了。”
邓鑫元站在一旁,看着学生们冻得发红的手,心里暖得发烫。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老师也是这样帮学生们扫雪、暖手,现在,他成了被学生照顾的“老师”,这种传承,比任何荣誉都让他觉得珍贵。“你们快别擦了,手都冻红了。雪天路滑,你们扫雪也得注意安全,别摔着。”他从帆布包里掏出几副手套,分给学生们,“这是我老伴织的,你们戴着,能暖和点。
学生们帮邓鑫元把自行车扛到学校时,食堂的刘师傅已经在门口等着了。他手里端着碗热汤面,冒着热气:“邓校长,雪天冷,您快喝点热汤暖暖身子。我特意给您卧了两个荷包蛋,还加了点酸菜——您上次说爱吃老家的酸菜,我让老家的亲戚寄了点过来,给您和食堂的农村娃们都尝尝。”
邓鑫元接过面,碗里的酸菜飘着香味,是他小时候母亲常做的味道。他低头喝了口汤,热流从喉咙暖到心里,眼眶也有点发热:“刘师傅,谢谢你。你这酸菜,比我妈做的还香。”
“您喜欢就好,以后我常给您做。”刘师傅笑着说,“昨天有个农村来的学生跟我说,喝了您推荐的小米粥,想起了家里的味道,现在学习更有劲儿了。您看,您做的这些小事,都记在孩子们心里呢。”
那天上午的教学研讨会上,邓鑫元看着台下坐着的老师,大多是从农村考来的,或是有过农村支教经历的。他突然想起自己刚当老师时的场景,也是这样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讨论怎么让农村孩子学得更好。“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邓鑫元拿起桌上的报纸,指了指自己和学生们的照片,“我小时候,老师用自行车载着我去看病;现在,学生们用手帮我暖自行车。这种温暖,是能传代的。我们当老师、当校长,就是要把这种温暖传下去,让农村来的孩子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让所有孩子知道,不管出身在哪里,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研讨会结束后,周明远递给邓鑫元一张纸条,是附中小宇写的。纸条上的字迹稚嫩却工整:“邓爷爷,我今天跟您一块儿走的时候,看见您帮路边的老奶奶推三轮车。我以后也要当像您一样的人,骑着自行车去帮助别人,去圆农村娃的梦想。”
邓鑫元把纸条折好,放进帆布包的最里层,和那张老照片放在一起。他走到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外面雪地里学生们嬉戏的身影,又看了看桌上的新校区规划图——图上的“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已经画好了轮廓,旁边还标注着“农村学生实践基地”。他知道,自己的梦想还没完成,还有更多农村娃等着他去帮,还有更多温暖等着他去传递。
傍晚六点,邓鑫元推着修好的自行车出了学校。雪已经停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红色,落在自行车的链条上,闪着微光。他刚骑上车,就看见李小宇和几个附中的孩子在路边等着他:“邓爷爷,我们跟您一块儿回家!雪还没化,我们帮您看着路!”
“好啊,有你们陪着,我这路走得更踏实了。”邓鑫元笑着说,自行车的链条在夕阳下发出“咔啦”的轻响,和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在江城的傍晚里,谱成了一首最温暖的歌。
邓鑫元知道,自己那辆半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还会骑很多年,食堂窗口的素馅包子也还会吃很多年。身为江城理工大学人人敬重的“平民校长”,他从未因身份的改变而丢了骨子里的质朴——他始终记得,自己是白云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记得当年揣着“让更多农村娃有书读”的执念走出大山,记得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反复叮嘱:“不管当了多大的官,肚子里装的还是玉米糊糊,脚下沾的还是田埂泥,不能忘了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