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飞翼杯”航模设计大赛,是山城航校,这个充满了钢铁、机油和荷尔蒙的、直男浓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的工科院校里,为数不多的、堪比“节日”的热闹盛会。
这一天,学校后山那片,专门开辟出来的、开阔的航模试飞场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他们那沉闷的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涌了出来,将试飞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紧张和好奇的、如同在观看一场,盛大的、世界杯决赛般的表情。
而在场地中央,那条,用白石灰,画出来的、长长的起飞跑道两侧,则整齐地,排列着,几十架,造型各异、涂装鲜艳的航模。它们,就是,本次大赛的,主角。
这些航模,凝聚了,它们各自的主人,数个星期,甚至,数个月的,心血与智慧。它们,是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第一次,将那些,书本上冰冷的公式和图纸,转化为,可以,在蓝天之下,自由飞翔的、真正的“作品”。
比赛的规则,很简单,也很残酷——所有参赛航模,都使用,统一规格的、小功率的电动马达。在马达工作二十秒后,必须,强制断电。然后,完全依靠,航模自身的气动设计,进行无动力滑翔。最终,以“滞空时间”的长短,一决胜负。
这,考验的,不是,马达的功率。而是,设计师,对空气动力学的、最深刻的、最本质的理解。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参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赵建军的那架,名为“赤电”的航模。
那是一架,通体,喷涂着,法拉利般,耀眼红色的、充满了力量感的、双发涵道布局的、战斗机模型。它的设计,充满了,一种,简单粗暴的、甚至,有些“炫富”的哲学——用最昂贵的、从海外走私来的、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来制造,最轻、最坚固的机身。然后,再用,最复杂的、充满了各种翼刀、前缘缝翼和巨大襟翼的、激进的气动外形,来追求,最高的升力系数。
它,就像它的主人一样,高调,张扬,充满了,一种,不加掩饰的、咄咄逼人的优越感。它,是本次大赛,夺冠的,最大热门。
而付华飞的那架,通体洁白、没有任何多余涂装的、造型简洁得,甚至,有些过分“朴素”的、名为“白鸥”的航模,在“赤电”的旁边,就显得,如同一个,穿着打了补丁的白衬衫的、来自乡下的穷小子,站在一个,穿着一身名牌的、来自大城市的富二代身边,那样的,不起眼,那样的,寒酸。
“快看,那就是付华飞的飞机。看起来,好普通啊。”
“是啊,我还以为,他被林教授收为关门弟子后,会拿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设计呢。结果,就这?”
“你们懂什么!这叫,大道至简!没看到,人家,连油漆都懒得刷吗?这说明,人家对自己的气动外形,有,绝对的自信!”一个,似乎是付华飞“粉丝”的学生,辩解道。
“自信?我看是穷吧!哈哈哈哈……”
人群中,传来,一阵阵,压抑不住的、充满了各种复杂意味的窃窃私语。
付华飞,对这一切,充耳不闻。他只是,静静地,蹲在自己的“白鸥”旁边,用一块,柔软的麂皮,一遍一遍地,极其轻柔地,擦拭着,它那,光滑如镜的机身。仿佛,他要擦去的,不是,那上面,本就不存在的灰尘。而是,这个,喧嚣的世界,投射在它身上的、所有,功利的、浮躁的目光。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赛前的紧张。他的心中,也没有,丝毫,对胜利的渴望。
他的心中,只有,一片,如同磐石般的,宁静。
因为,他知道,今天,他要做的,不是,为了,战胜谁。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他只是,来,完成,他给自己制定的、那个,清晰的、冰冷的、充满了工程美学的“小目标”——
滞空时间,+0.3秒。
“比赛,正式开始!”
随着总裁判,林正风教授,一声,洪亮的宣布。第一架航模,被它的主人,用力地,投掷了出去。
马达,发出,尖锐的啸叫。航模,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二十秒后,马达断电。然后,它便像一只,失去了动力的大鸟,在空中,挣扎着,滑翔了,十几秒,最终,一头,栽在了草地上。
“38.7秒!”
“45.2秒!”
“51.9秒!”
一架又一架的航模,被放飞,然后,落下。成绩,被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现场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热烈。
终于,轮到了,赵建军。
他,在一片,巨大的欢呼声中,骄傲地,走上了跑道。他用一种,极其潇洒的、充满了表演性质的姿势,将他那架,耀眼的“赤电”,奋力地,掷向了天空!
“赤电”的表现,确实,没有,辜负众望。它那强劲的、经过特殊改装的马达,让它,在二十秒内,就爬升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断电后,它,凭借着那复杂的、高升力的翼型,在空中,顽强地,盘旋着,滑翔着。每一次,当它,看起来,即将失速下坠时,它都能,奇迹般地,再次,抬起机头,继续,坚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