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脉卫星”的设想在团队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大家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宇宙。然而,在迈向那宏大未来之前,眼前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联合情报分析中心”的又一次会议上,杨华提出:“‘灵脉卫星’的项目是我们未来的重要方向,但目前我们还是要先稳固好地面防线。双流空港作为灵脉与航空航道的关键节点,也是敌方渗透的重点区域,我们得先对其防线进行升级。”
付华飞点头表示认同:“没错,近期双流空港的邪器试探活动越发频繁,我们之前临时部署的干扰波发射装置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建立一个长驻干扰波阵地迫在眉睫。”
赵建军推了推眼镜,分析道:“从工程角度来看,要将临时装置升级为固定式的自动化阵地,我们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保证阵地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以及如何实现与空港安防系统的深度集成。”
何飞则从医疗和灵气监测的角度补充说:“我们还需要考虑阵地对周边灵气环境的长期影响,避免对空港内人员的灵气平衡造成不良干扰。”
会议结束后,杨华和付华飞便带领一支小队前往双流空港,对关键灵脉节点进行详细的勘察。他们身着轻便的工作装,手持量子感知阵列设备,穿梭在空港的各个角落。
当他们来到一处灵脉与航空航道的重合节点时,量子感知阵列设备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付华飞看着设备上的数据,说道:“这里的灵气波动异常活跃,是一个绝佳的阵地建设位置。而且,它与空港的安防监控系统距离较近,便于实现深度集成。”
杨华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思考着阵地的布局:“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防御结构,将干扰波发射装置、量子感知阵列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在勘察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之前未被注意到的灵脉分支。这些分支虽然相对较弱,但也可能成为敌方渗透的潜在通道。付华飞和杨华决定将这些分支也纳入阵地的监控范围,确保万无一失。
确定了阵地的位置后,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赵建军带领工程团队,对干扰波发射装置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他们采用了新型的灵能材料,提高了装置的发射功率和稳定性。同时,对装置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户外环境。
何飞则带领医疗团队,对阵地周边的灵气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分析。他们建立了一个灵气平衡模型,预测阵地运行后可能对周边人员产生的影响,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杨华和付华飞则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与空港管理部门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他们向空港管理部门详细介绍了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得到了管理部门的认可和协助。
经过充分的准备,阵地建设正式开始。施工团队在灵脉节点周围搭建起了坚固的支架,将升级后的干扰波发射装置安装在支架上。工人们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确保装置的安装精度和稳定性。
在安装过程中,付华飞运用御气术,对装置周围的灵气进行微调,使其与灵脉的波动更加契合。他双手微微抬起,口中默念着御气口诀,一道道柔和的灵气从他手中溢出,环绕在装置周围。随着他的操作,装置的运行似乎更加顺畅,发出的干扰波也更加稳定。
杨华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施工进度和质量。他不时地检查设备的连接情况,与工程团队沟通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他的严格监督下,施工工作进展顺利。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是阵地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技术人员将量子感知阵列与干扰波发射装置连接起来,通过复杂的算法实现了对灵气波动的实时监测和自动反制。当量子感知阵列检测到异常的灵气波动时,系统会自动分析波动的来源和强度,并控制干扰波发射装置发射相应频率和强度的干扰波,对其进行压制。
阵地建设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是与空港的安防系统进行深度集成和调试。技术团队将阵地的控制系统与空港的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等进行了连接,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
在调试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当安防系统检测到可疑人员进入空港时,干扰波阵地的反应不够及时。经过多次分析和调整,技术人员发现是数据传输的延迟导致了这一问题。他们优化了数据传输协议,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付华飞和杨华亲自参与了调试工作。他们模拟了各种可能的渗透场景,对系统进行了反复测试。付华飞运用御气术制造出不同强度和频率的灵气波动,模拟敌方的邪器攻击,检验干扰波阵地的反制能力。杨华则通过安防系统设置不同的监控任务,观察阵地与安防系统的协同效果。
经过数日的努力,调试工作终于完成。干扰波阵地与空港安防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能够对空港范围内的灵气波动进行7x24小时的监控和自动反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