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歌绝再现

2025-11-02 2012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雨丝斜斜织着,像老天爷随手撒下的银线,密密匝匝地笼着苏州城的巷弄。青石板路被润得油亮,倒映着檐角的飞翘和半空的流云,走在上面,木屐踏过水洼时会溅起细碎的水花,带着股清润的潮气,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江南的诗行里,湿了鞋尖,也湿了心头的褶皱。

苏燕卿站在阁楼的廊下,正将晾在竹竿上的绣品小心取下。那竹竿是陈年的老竹,被岁月磨得泛着琥珀色的光,顶端系着的蓝布条在风里轻轻晃,像片不肯落地的云。绣品是块藕荷色的杭绸,料子是去年从杭州采买的,当时在绸缎庄的库房里,她一眼就瞅见了这匹——不是那种扎眼的艳色,是像清晨荷叶上的露水,带着点朦胧的粉,又透着点温润的白,摸在手里,滑得像婴儿的肌肤,凉丝丝的,却又藏着股说不出的暖。上面绣着的几枝玉兰,是她熬了三个多月才绣成的,针脚细密得像春蚕吐丝,连花瓣上的纹路都透着股鲜活的灵气——那是她蹲在园子里看了无数个清晨才悟出来的,花苞最外层的瓣子该带着点被露水浸过的透亮,往里层的瓣肉则要饱满些,像藏着未说出口的话。她指尖拂过绸面,带着刚从雨里捞出来的微凉,将绣品仔细叠好,放进旁边的竹篮里。篮底垫着层防潮的油纸,是去年秋天特意请油纸匠糊的,边角还留着当时不小心蹭上的桂花干,是她自己在院子里晒的,此刻借着风,隐约飘着点甜香,淡得像场快醒的梦。

“燕卿姐!”巷口传来清脆的呼喊,像颗小石子投进了雨织的帘幕里,瞬间漾开圈圈涟漪。伴着木屐踏水的“啪嗒”声,阿禾挎着个朱漆食盒拐了进来。那食盒是她家传的,红漆虽有些斑驳,却被擦得锃亮,铜扣在雨里闪着光。小姑娘梳着双丫髻,髻上扎着绿绸带,带子末梢在风里打着旋,绿布裙的裙摆沾了些泥点,像是从田埂上跑过来的,手里的油纸伞还滴着水,伞骨上挂着的流苏晃悠悠的,像只淋了雨的鸟儿,抖着翅膀要飞。

苏燕卿回头时,眉梢不自觉地柔和了些,眼角的细纹里仿佛都盛了点笑意:“今天怎么这么早?”她伸手接过食盒,指尖触到盒面的温热,那暖意顺着指腹漫上来,像淌过条细细的溪,驱散了些许雨气。廊下的美人靠上,还摆着她早上沏的茶,茶叶是前几日新收的雨前龙井,装在锡罐里,此刻罐口还敞着点缝,飘出些清苦的香。

“哪是为了早回呀,”阿禾挤到廊下的美人靠上坐下,那美人靠是雕花的,刻着缠枝莲,被几代人摩挲得发亮,她一屁股坐下,裙角扫过木面,发出“沙沙”的响。伸手捋了捋湿漉漉的发梢,发间还沾着片被风吹来的玉兰花瓣,粉白的,边缘有点卷,像是被雨打疼了。“是烟雨楼里出了新鲜事,我这不是赶着来告诉你嘛!”她眼里闪着光,像藏了两颗刚被雨水洗过的星星,亮得能照见人影子。

苏燕卿将绣品放进屋里,那屋不大,却收拾得齐整,靠窗摆着张梨花木的绣架,上面绷着块没绣完的屏风,绣的是“寒江独钓”,渔翁的蓑衣已经绣出了毛茸茸的质感。她从灶上端过两只白瓷碗,碗沿描着圈青蓝的边,是她自己画的。沏了两碗刚沏好的雨前龙井,茶叶在热水里慢慢舒展开来,像一群刚醒的虾子,在水里打着转儿,清香袅袅,混着窗外的雨气,格外沁心。她推了一碗到阿禾面前:“先喝点热茶暖暖,看你冻的。”

阿禾捧过茶碗,呵出一口白气,那白气在她眼前打了个转就散了,眼睛却依旧亮得惊人:“燕卿姐,你还记得‘云袖’吗?就是十年前在烟雨楼唱红了《雨霖铃》的那位歌绝!”

“云袖”两个字像枚被雨水泡软的莲子,在苏燕卿的记忆里轻轻浮了起来,带着点涩,又带着点回甘。她握着茶碗的手指微微一顿,茶盖碰到碗沿,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在这雨里,脆得像块冰落在玉盘上。怎么会不记得呢?那年她才十五,还是烟雨楼里打杂的小丫头,穿着灰扑扑的布衫,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扫院子、擦桌子、给各位姑娘收拾妆匣、打理戏服。烟雨楼的后台像个藏着无数秘密的盒子,脂粉香、汗味、衣料的霉味混在一起,却又奇异地透着股活气。她个子小,总被挤在角落里,偶尔能在后台的缝隙里,偷瞄几眼台上的风光。

云袖那时正是最红的时候,像朵开得最盛的牡丹,却偏生带着股幽兰的清。每次登台都穿着身月白的水袖裙,那料子是上好的杭绸,听说一匹就够寻常人家过半年的,在台上一转,水袖飘起来,像两朵云绕着她。乌发松松挽着,只簪一支白玉簪,那玉是暖玉,在灯光下透着淡淡的粉,听说是什么和田来的,值老钱了。可最让人记挂的,是她的嗓子,像是被晨露润过,又像是被山泉水洗过,唱“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时,尾音能绕着梁子打三个转,每个转都带着点颤,像把小钩子,勾得人心里痒痒的,台下的叫好声能掀翻屋顶,金钗玉佩往台上扔,叮当响成一片,像下了场珠宝雨。有回苏燕卿在后台帮她整理换下的戏服,指尖触到那袭月白裙裾,料子滑得像流水,上面绣着的银丝暗纹,在烛火下闪着细碎的光——那是当时最时兴的杭绣,绣娘是从苏州请去的老手艺人,听说光是绣工就花了三个月,针脚比头发丝还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