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巅虎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感受着灵泉水的作用。
灵泉水中的“灵能中和因子”如同微型的清洁者,快速包裹住体内的痒灵液灵能分子,将“锯齿状”的分子结构磨平,分解为无害的灵能粒子。
同时,潭水的清凉感缓解了皮肤的不适感,让它紧绷的肌肉逐渐放松,四肢在水中轻轻划动,黑金色的皮毛在水中展开,如同流动的绸缎,随着水流轻轻摆动。
灵识逐渐平复后,风巅虎开始主动吸收潭水中的净化灵能。
它将双属性灵能调整至“吸收模式”——风脉灵能负责牵引灵泉水的灵能,在体内形成一道无形的通道。
地脉灵能则负责将其转化为自身可用的能量,如同精密的转换器,将外来灵能融入自身灵脉。
片刻后,它感觉到潭底传来一股更浓郁的灵韵,便摆动四肢,缓缓潜入水中。
潭底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灵泥,约有半尺深,灵泥表面泛着淡淡的金色光点,那是千年地脉灵泉沉淀下来的灵韵。
这便是豆腐堰的“灵泥层”,灵韵浓度是潭水的三倍,且含有“灵脉修复因子”,能修复灵脉通道因共振造成的细微损伤。
风巅虎毫不犹豫地将身体埋入灵泥中,灵泥的温度比潭水稍高,带着温润的地脉灵能,如同天然的灵能热敷,包裹着它的身躯。
灵泥中的灵韵顺着皮毛渗入,与体内残留的痒灵液灵能展开最后的对抗。
每一次灵韵的流转,都能感受到痒意在快速消退,灵脉通道中的不适感也随之减轻。
风巅虎在灵泥中停留了约一刻钟,期间不断调整灵能,引导灵韵修复受损的感知神经。
直到体内的痒意完全消散,灵脉恢复稳定,它才缓缓从灵泥中起身,头部露出水面,吐出一口浊气。
当风巅虎从豆腐堰中走出时,身上沾满了黑色的灵泥,原本油亮的黑金色皮毛变得暗淡,如同裹了一层泥土的铠甲。
可它眼中的焦躁已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磨砺后的沉稳,琥珀色的眼眸在月光下泛着坚定的光芒。
它甩动身躯,水珠如同碎玉般洒落,落在地面的地脉纹路上,激起细小的金色光点。
灵泥在风脉灵能的吹拂下逐渐脱落,露出下面重新变得整齐的皮毛,黑金色的光泽在月光下缓缓恢复。
更令风巅虎惊喜的是,这场与痒灵液的对抗,竟在无形中让它的双属性灵能融合度又提升了 0.5%。
灵脉通道中,风脉与地脉灵能的流转更加顺畅,原本偶尔出现的卡顿彻底消失。
灵识对灵能的操控也更加精准——它能清晰地感知到体内每一缕灵能的流动轨迹,甚至能自主调整灵能膜的密度,根据不同类型的灵能攻击,将密度在每立方厘米五十至七十单位之间灵活切换。
这便是灵物在困境中的成长,每一次应对危机,都是对自身能力的磨砺,如同宝剑需经淬火才能更锋利,灵物也需经挑战才能更强大。
风巅虎展开翅膀,黑色风脉灵能在翼尖凝聚,形成两道淡淡的光带,带着它缓缓升空,朝着九重山顶飞去。
当它再次回到山顶时,眼前的景象让它停下了动作:小白猪与二狗子正围着老山羊的羊皮灵具拉扯,上演着一场充满童趣的“灵物争具”闹剧,周围的地脉纹路因灵能波动而微微闪烁。
此前老山羊将羊皮灵具从风巅虎身上甩出后,并未立刻收回,而是暂时隐匿了自身的灵识。
它将灵识收缩至灵核深处,让身体进入“假寐”状态,四肢蜷缩,趴在不远处的岩石后,如同一块普通的石头。
在老山羊看来,灵物的成长不仅需要正面的博弈与共鸣,更需要在日常互动中学会判断与协作——“无人看管的灵具”正是最好的考验,能看出灵物是否具备守护意识与团队精神。
小白猪是第一个发现羊皮灵具的。
它本在一旁调和因博弈而紊乱的灵息,白色柔和灵能在周身形成一道淡淡的光环,如同温暖的光晕,将空气中的杂息一点点净化。
当看到羊皮灵具落在地上,表面的地脉纹路仍在闪烁时,它粉色的鼻子微微抽动,灵识瞬间便判断出这灵具对老山羊的重要性——羊皮灵具不仅是老山羊的防御手段,更是它与地脉联结的重要媒介,灵具表面的地脉纹路与撞杆山地脉的节点相呼应,若长时间脱离灵主,灵纹很可能出现灵能流失,甚至影响老山羊后续的灵脉联结。
小白猪没有丝毫犹豫,便迈着小短腿走上前,用粉色的鼻子轻轻顶住羊皮灵具的一端,试图将其叼回老山羊藏身的岩石旁,用于后续的灵能修复。
它的动作轻柔而小心,白色柔和灵能围绕着羊皮灵具运转,如同保护罩,防止灵具在移动过程中受损。
可二狗子却误以为羊皮灵具是博弈的“战利品”。
它此前因灵能过剩未能参与风巅虎与老山羊的核心博弈,心中本就有些遗憾,此刻见有“闲置的灵具”,便想上前争抢——一来是想体验操控灵具的感觉,看看这能释放灵液的灵具究竟有何特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