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巅虎凭借双属性灵能的灵活运用与簸箕山虚影的加持,在灵能博弈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它周身流转的金黑双属性灵能,宛如一套精密咬合的齿轮组,每一缕灵能流的走向都经过精准排布,确保风脉的轻盈与地脉的厚重完美衔接。
风脉灵能如穿梭林间的疾风,掠过空气时带起细微的灵息涟漪,传递速度足以在瞬息间抵达数尺外的攻击点位;地脉灵能则似夯实的大地,凝聚时能看到金色光点在体表缓缓流动,形成厚重的能量层,为每一次攻击提供稳固支撑。
这种“迅捷与厚重并存”的灵能组合,构建出“攻防一体”的完整体系,既能如闪电般突破敌方防御,又能像山岳般抵御反击。
为将双属性灵能的威力发挥到极致,风巅虎在自身灵脉通道中自主构建了“灵能分流阀”。
这是它双属性觉醒后,历经数十次灵能调试摸索出的特殊结构——当需要快速发起攻击时,分流阀会将灵脉通道向风脉侧拓宽,让风脉灵能的输出比例提升至六成,地脉灵能降至四成,灵能流如同被加速的箭矢,带着切割空气的锐响冲向目标;当需要防御时,分流阀又会向地脉侧倾斜,地脉灵能比例升至七成,风脉灵能降至三成,体表的金色灵能层随之增厚,如同披上一层坚硬的铠甲。
此刻面对老山羊的羊皮防御,分流阀将比例稳定在均衡的五比五,灵能在体表流转时明暗交替,既保持着攻击的爆发力,又不失防御的稳定性。
老山羊的羊皮灵具虽能借助撞杆山地脉持续获取灵能,不断调整防御形态,却难敌夜间地脉灵息的自然波动。
陈家流传的《地脉灵息观测录》中曾详细记载,忧乐沟境内的地脉灵息到了夜间会进入自然衰减期,灵能流动的速度会比日间减缓许多,原本澄澈如金的灵能也会略微黯淡,纯度有所下降。
这种波动让羊皮与地脉的联结出现滞涩,灵能从地脉传输到羊皮时,会有短暂的停顿,原本覆盖羊皮的金色护盾亮度也随之降低,从之前的耀眼金芒,变成了柔和的淡金色,表面流畅的纹路中,还浮现出细微的暗纹,如同平静湖面被微风拂过的涟漪,轻轻颤动。
此刻羊皮表面还残留着此前“灵息灼热”的痕迹。
那并非真正的火焰灼烧,而是风巅虎风脉灵能引发的高频冲击——风脉灵能以极高的频率振动,如同细密的银锤,反复敲击羊皮表面的地脉纹路,导致三处半寸长的纹路出现“灵能淤堵”。
这些淤堵处的灵能分子排列紊乱,金色光点相互缠绕、停滞不前,就像河流中堆积的泥沙,阻碍着灵能的正常流转。
若是继续僵持,淤堵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用不了一刻钟便会蔓延到一寸多长,到那时羊皮护盾的强度会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灵能泄漏的缝隙,让防御彻底崩溃。
老山羊急于解决淤堵问题,它颌下的银色胡须因灵识高度集中而绷得笔直,像被拉紧的琴弦,每一根胡须末梢都在微微颤动,捕捉着周围地脉灵息的细微变化。
它周身的地脉灵息波动频率明显加快,原本缓慢起伏的金色光晕,此刻变得急促起来,试图通过加速灵息流动,冲刷掉淤堵处紊乱的灵能分子。
为了让灵息流速更快,它还调动了肩部的“地脉灵能泵”—这是地脉灵物特有的灵脉结构,启动时肩部会浮现出环形的金色纹路,如同运转的水泵,将周围飘散的地脉灵能吸入体内,再加压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需要修复的部位。
风巅虎早已预判到老山羊的动作。
就在老山羊肩部灵能泵开始运转的瞬间,风巅虎的犬齿微微亮起,一道半透明的金黑色锁链从齿尖释放而出,这便是“灵能锁”。
锁链表面布满细小的灵能倒刺,如同精心打造的刑具,一端紧紧连接着风巅虎的灵脉核心,另一端精准地缠绕在羊皮背部中央的地脉联结节点上——那是羊皮获取地脉灵能的关键位置,灵能锁如同坚固的夹具,将羊皮与撞杆山的地脉联结牢牢压制。
灵能锁的压制效果立竿见影。
羊皮获取地脉灵能的效率大幅下降,原本顺畅流动的金色灵能变得断断续续,护盾的修复速度远赶不上淤堵扩散的速度。
更棘手的是,风巅虎还通过灵能锁释放出“干扰灵波”,这种灵波的频率与羊皮的地脉灵息恰好相反,接触到羊皮时,会让原本就紊乱的灵能分子更加混乱,淤堵处的暗纹变得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风巅虎头顶的簸箕山金色虚影也开始发挥作用。
虚影表面的岩石纹路逐一亮起,从山脚到山顶,金色光芒顺着纹路缓缓蔓延,一道无形的重力场以风巅虎为中心,向周围五尺范围扩散开来。
这股重力并非单纯的物理压制,还会影响灵能的流动——地脉灵能在重力场中流动速度会减慢,原本活跃的金色光点变得迟缓,灵能分子的活性也随之降低,进一步限制了老山羊调整灵能的空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