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十八?孙廷尉》

2025-11-02 2058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杂体诗三十首?其十八?孙廷尉

江淹

太素既已分,吹万着形兆。

寂动苟有源,因谓殇子夭。

道丧涉千载,津梁谁能了。

思乘扶摇翰,卓然凌风矫。

囧囧秋月明,凭轩咏尧老。

浪迹无蚩妍,然后君子道。

领略归一致,南山有绮皓。

交臂久变化,传火乃薪草。

《杂体诗三十首·其十八 孙廷尉》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宇宙、人生、道德等多方面的思考,展现出深刻的哲理与高远的精神追求。诗人以宏大的视野开篇,逐渐深入到对现实、个体追求及生命本质的探讨,体现出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与践行。

一、主题思想

1. 对宇宙万物起源与规律的思考: “太素既已分,吹万着形兆”,从宇宙初始状态切入,探讨万物形成。诗人认为宇宙从混沌的“太素”分化后,自然的力量造就万物形态,反映对宇宙生成论的思考。“寂动苟有源,因谓殇子夭”进一步探索事物动静根源,思考生命长短现象,展现对自然规律的深入探寻。

2. 对世道与理想境界的感慨: “道丧涉千载,津梁谁能了”,感慨“道”丧失已久,世间准则模糊,无人能真正厘清,表达对现实社会道德与思想混乱的忧虑。“思乘扶摇翰,卓然凌风矫”则表达对高远理想境界的向往,渴望超脱尘世,像借助大风高飞,追求精神自由。

3. 对君子之道与生命本质的认知: “浪迹无蚩妍,然后君子道”提出君子应超脱世俗美丑观念,浪迹世间,追求本真的君子之道。“领略归一致,南山有绮皓”借南山绮里季等隐士,表明对事物的领会最终归一,体现超脱世俗、追求道的境界。“交臂久变化,传火乃薪草”以薪火相传喻生命短暂与更迭,强调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

二、艺术特色

1. 以哲思入诗:整首诗充满对宇宙、人生、道德的哲理思考,将哲学观念融入诗歌意象与表达,使诗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区别于单纯抒情或写景诗。

2. 意象丰富且表意深刻:运用 “扶摇翰”“秋月”“南山”“绮皓” 等丰富意象。“扶摇翰” 象征超脱的力量;“秋月” 营造宁静、高远氛围,映衬诗人心境;“南山”“绮皓” 代表超脱世俗的境界与人物,增强诗歌表现力与感染力。

3. 结构严谨:诗歌从宇宙起源到对现实感慨,再到君子之道与生命本质探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开篇宏大,逐渐深入个体追求与生命思考,结构完整且严谨,使读者跟随诗人思路,领略诗歌蕴含的深刻思想。

解析

1. 太素既已分,吹万着形兆

- 解析:“太素” 在古代哲学概念中,代表着宇宙形成前的原始物质状态,是一种混沌未分的阶段。“太素既已分” 表明宇宙从最初的混沌状态开始分化,开启了万物形成的进程。“吹万” 源自《庄子·齐物论》中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这里指自然造化的各种力量。“着形兆” 表示这些力量使得万物呈现出各自的形态和迹象。此句描绘了宇宙从混沌走向有序,万物在自然之力作用下逐渐成形的宏大场景,为全诗奠定了探讨宇宙与万物关系的基础。

2. 寂动苟有源,因谓殇子夭

- 解析:“寂动” 探讨的是事物静止与运动的状态。“苟有源” 假设如果能找到事物动静变化的根源。“殇子” 指未成年而夭折的人,“夭” 即早亡。诗人认为若能洞悉事物动静变化的根本原因,或许就能理解为何会出现生命短暂如殇子早夭的现象。此句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试图从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角度,探寻生命长短差异的缘由,反映出对自然规律与生命奥秘的探究精神。

3. 道丧涉千载,津梁谁能了

- 解析:“道” 在古代思想中具有丰富含义,可指代道德准则、宇宙规律、人生理想等。“道丧” 表示这种 “道” 的观念在世间逐渐丧失、衰落。“涉千载” 说明这种状况已经历经了漫长的时间。“津梁” 原指渡口和桥梁,这里引申为指引人们理解 “道” 的途径或方法。“谁能了” 发出感慨,历经千载,“道” 已式微,却没有人能够真正弄清楚如何重新找到理解和遵循 “道” 的方法。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社会道德沦丧、思想混乱的忧虑,以及对恢复 “道” 的迷茫。

4. 思乘扶摇翰,卓然凌风矫

- 解析:“思” 表明诗人内心的想法,“乘” 有凭借、利用之意,“扶摇” 出自《庄子·逍遥游》,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大风,“翰” 本指鸟羽,这里代指翅膀,寓意凭借大风的力量展翅高飞。“卓然” 形容超凡脱俗、卓越不凡的样子,“凌风矫” 描绘出在风中傲然挺立、自由翱翔的姿态。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摆脱现实束缚,像借助大风之力高高飞起,以卓然不群的姿态凌驾于尘世之上,追求自由、高远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