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黄浦涟漪

2025-11-02 2051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黎落中将在凌晨四点十七分被尖锐的警报声惊醒,战术目镜上跳动的红色警告框将她的视网膜映出一片血色。

全息沙盘正以惊人的精度重构着1937年八字桥战场的立体投影

——破碎的砖墙在数据流中重组,虚拟的硝烟里甚至能看清日军士兵钢盔下狰狞的面容。

而此刻东海演习海域的实时数据像幽灵般与之重叠,现代驱逐舰的航迹光点与历史影像中的登陆艇残影交织,昭和十二年日军陆战队的进攻路线竟与当代航母编队的巡航轨迹完美吻合,仿佛时空在量子层面产生了诡异的共振。

量子计算机的冷却系统发出蜂鸣,幽蓝的光晕中,两种相隔八十年的硝烟被解构成0和1的洪流。

数据流在空气中凝结成细密的战争尘埃,1937年的火药微粒与21世纪电磁炮的金属残屑相互缠绕,又在算法作用下扭曲成双螺旋结构的数据风暴,如同两条互相撕咬的DNA链。

控制室的地面开始轻微震颤,全息投影中的黄浦江潮水竟与现实中的东海浪涌形成了同步波动。

她的指尖刚触及控制台就触电般缩回,不知何时金属表面已覆满晶莹的盐粒。

这些六边形结晶在战术照明下折射出虹彩,指腹传来的粗粝触感带着诡异的熟悉感

——就像当年她在军事学院实习时,触碰过的那批从淞沪战场出土的锈蚀弹壳。

作战系统日志显示,这是历史模拟模块调用淞沪会战气象档案时,将当年八月黄浦江畔饱含硝烟的潮湿空气,通过纳米级冷凝装置在现实世界具现化的产物。

控制台边缘甚至凝结着几滴泛黄的水珠,分析表明其pH值与1937年上海酸雨样本完全一致。

"误差率突破临界值!系统即将失控!"

技术员盯着疯狂闪烁的警报界面,声音因恐惧而微微发颤。

全息投影构建的三维沙盘中,八百壮士浴血坚守的四行仓库模型突然发生异变

——斑驳的混凝土外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出诡异的暗红色光点,这些光点如同具有生命般蠕动扩散,与夏河部队在虚拟演习中构筑的数字化防御工事产生了诡异的量子纠缠现象。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黎落调出光谱分析仪追踪这些光点的运动轨迹时,发现其分布规律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泛黄档案《谢晋元部弹药消耗记录》中的弹着点统计图完全吻合。

连子弹穿透墙体的角度偏差都分毫不差,仿佛时空在此刻发生了量子态的叠加。

夏江的虚拟形象骤然撕裂时空维度,伴随着量子纠缠特有的蓝光涟漪,他的全息投影从1937年淞沪会战的硝烟中具现化而出。

这位德械师少校的制服领口还沾着四行仓库的煤灰,绑腿却已踏在22世纪指挥舰的纳米复合材料甲板上。

他紧握的中正式步枪木质枪托上刻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铭文,而黝黑的枪管表面却诡异地折射出未来电磁炮特有的斐波那契冷却纹

——那些精密排列的黄金螺旋纹路正在同步吸收现代舰载能源站的脉冲信号。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其左眼虹膜,那里翻涌着由五角大楼最新量子计算机才能破译的加密数据流:

当算法剥离十二层防火墙后,暴露出的竟是524团1营在苏州河畔全军覆没前,那个被血污浸透的通讯兵始终未能拍发的摩尔斯电码

——"玉碎"的最后一个长码永远定格在视网膜投影的十六进制编码里。

"启动神经同步协议。"

黎落深吸一口气,修长的手指微微颤抖着,将配有将官星徽的量子密钥精准插入主控台的认证槽。

密钥表面流动的量子编码在接触接口的瞬间迸发出幽蓝色的微光,如同深海中的荧光生物般诡谲而神秘。

随着密钥与系统完成量子纠缠配对,她的太阳穴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仿佛有无数根纳米级探针正在穿透颅骨,在脑神经末梢间游走

——这是系统在强制读取她作为"战地记者"虚拟身份的记忆数据。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记忆被抽离的异样感,就像有人用极细的银丝从她的意识深处抽出一缕缕神经电流。

全息投影屏瞬间亮起刺目的蓝光,空气中浮现出两个立体画面:

左侧是四行仓库顶层那面在硝烟中猎猎作响的国旗,弹孔边缘还残留着焦黑的灼烧痕迹,旗面在爆炸冲击波中剧烈翻卷的褶皱都清晰可见;

右侧画面却让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夏河竟在朱日和基地的虚拟训练场中,用高精度激光投影完美复现了这面旗帜,连弹孔周围因高温碳化而卷曲的纤维断裂角度都与记忆中的分毫不差。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投影中的旗帜同样在无风的密闭空间里飘动,与真实记忆中的律动频率完全同步。

两个时空的影像在量子纠缠态下产生共振,旗面上每一道伤痕都在同步颤动,破损处的经纬线随着共振频率泛出诡异的血红色光晕,仿佛这些伤痕正在跨越时空相互呼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