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没钱,拉赞助啊……

更新时间:2025-06-20 20:14作者:榆木lee阅读量:6
    大明教育不愁学生,但愁老师,真愁。
    
      儒家根深蒂固,桃李天下,这没错,可是这个时代的人太重乡土观念,宁愿在村里弄个私塾,收一点腊肉吃,也不愿意去几十里外的县城弄个学堂,赚个零花钱。
    
      几十里都不愿意跑,让这些人去几百里,几千里之外……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哪怕是朝廷给出安家费,搬家费,人家下巴颏一台,不屑地说一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子监抽调一批优秀监生前往地方支教,说到底这些人更多肩负杂学教育,正统的儒学不能靠这些人,不是学问不够,而是精力不够。
    
      作为一个老师,最多就能给学生挖两三口井,挖多了,不一定能出水。
    
      不出水的井,那就是个费时费力的坑。
    
      掉到这种坑里面,要么后天努力凿出水来,要么爬出去远离这个坑。
    
      待在坑里,不继续挖也不爬开的家伙,也就成为了另一种动物:
    
      蛙。
    
      也被称之为:
    
      井底之蛙。
    
      朱允炆不想要大明“听取蛙声一片”,而是想要健全的人才。
    
      虽然儒家思想有不少问题,但有一点是好的,它主张忠君爱国,那就必须坚持。就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哪怕是后世,民族大一统、爱国主义等等,都与儒家文化有关。
    
      儒师,是朱允炆需要的教育资源,原本想去杭州坑蒙拐骗一些书呆子,不成想这里先遇到两个。
    
      看来直钩也是可以钓鱼的,姜太公钓鱼也不都是胡扯……
    
      “来,拿纸来,落墨为证……”
    
      朱允炆不打算放过如此一个好机会。
    
      孙举文气得胡须颤动,指着朱允炆道:“我乃是君子,君子焉能言而无信,你这是对我的侮辱!”
    
      朱允炆懒得理睬,侮辱?
    
      谁说君子就一定守信用的,白纸黑字,免得你赖账。契约精神懂不懂……
    
      随从的包裹里带有笔墨纸砚与托板,简单书写清楚之后,便拿出了一枚小巧的虎头印章,啪一声盖好,然后抖了抖纸张,交给孙举文道:“你是君子,我不是。”
    
      孙举文愤然接过毛笔,道:“若你不能捞出《瘗鹤铭》,你就要给我赔礼!”
    
      “哦,让我赔礼吗?”
    
      朱允炆淡然地看着孙举文。
    
      孙举文写下名字之后,便加印了自己的印章。待张博志提笔时,突然愣住了,看着朱允炆的印文,不由皱眉道:“实践出真知印,这是何意?”
    
      朱允炆外出,自然需要带着皇帝的私印,只不过私印有几方,其中这一枚还是朱允炆闲着没事的时候,命人刻出来的。
    
      古代没有实践二字,哪怕是张博志再博学,也不可能参透其中要义。
    
      朱允炆平静地伸手,示意张博志落笔,待他也具名盖章之后,才解释道:“实践出真知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真才实学都在实干之中,不在嘴巴上。干得多,自然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