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回国了。
这消息像一阵风,迅速在科技圈内外传开,但又很快被压了下去。
无数媒体想采访她,开出了天价。
可她一概不见,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谁也没想到,几天后,她的身影出现在云南偏远的山区。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背着一个塞得鼓鼓囊囊的帆布包,站在十所村小的操场上,笑容灿烂得像阳光。
“孩子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她蹲下身子,用带着泥土味儿的普通话说道,“一人一传感器!用你们能找到的所有废旧材料,做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温湿度计。”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好奇地望着她。
“不用怕做不好,也不用怕不准。”林小满鼓励着他们,“重要的是,亲手做,亲自读,自己想。”
她带来的不是昂贵的精密仪器,而是一堆破铜烂铁:废弃的电路板、生锈的铁丝、用过的塑料瓶……
这些在城里人眼中一文不值的东西,在孩子们手中却变成了宝贝。
他们用小刀刮着电路板,用钳子拧着铁丝,用火烤着塑料瓶,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
三个月后,一个名为“山里娃的环境观察日记”的共享平台悄然上线。
没有炫酷的界面,没有复杂的算法,只有孩子们用短信上传的一条条数据:
“我家门口的温度是28度,湿度是75%,今天有点闷热。”
“田边的温度是32度,湿度是80%,稻子快要熟了。”
数据并不精确,甚至有些粗糙,但每一条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孩子们的童真。
十万条数据,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远在北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张立诚盯着电脑屏幕,眼神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正在带领团队进行新一期的高原气候模型修正,却始终找不到足够精确的本土数据。
直到他偶然发现了“山里娃的环境观察日记”。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却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思路的闸门。
“这些孩子太棒了!”他激动地拍着桌子,“他们的数据虽然不够精确,但胜在真实,胜在全面!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数据!”
他立刻将这些数据导入模型,进行校正。
结果让他欣喜若狂。
修正后的模型,精度提高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这意味着,他们对高原气候的预测将更加准确,对冰川融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对生态保护的贡献将更加巨大。
有记者辗转找到了林小满,追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么“低门槛”的项目。
“为什么不做一些高大上的科研,为国家争光?”记者不解地问道。
林小满笑了笑,指着孩子们正在组装传感器的身影,轻声说道:
“因为我们小时候,连焊枪都不敢碰。”
她的声音很轻,却重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那是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无奈,也是对基层创造力的信任。
她相信,真正的科技创新,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人民的沃土。
在青藏高原的冰川之上,张立诚正带领着新一期“冰原创客营”的学生,进行冰芯钻取。
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吹打着他们的脸庞,仿佛要将他们冻僵。
“张老师,我们钻取这些冰芯,真的有用吗?”一个学生哆哆嗦嗦地问道,“以后真的会有人来听吗?”
张立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远处一道深不见底的裂谷,缓缓说道:
“一百年前,没人相信冰川会说话。”
“但现在,我们听见了。”
他将一个特制的声波发射器连接到冰芯钻头上,启动开关。
嗡嗡嗡……
一串特殊的声波频率,从钻头上传出,缓缓地注入冰芯之中。
那是林小满团队的“光伏蜂巢”运行日志,被转换成了一种特殊的声波编码。
它将永远铭刻在冰层深处,等待着未来的倾听者。
当晚,挪威扬马延岛研究站,也传来了一条消息。
他们用相同的方式,将北极渔民的传统导航歌谣,刻入了永冻土之中。
并请求与张立诚团队交换存储坐标。
一场跨越半球的无声对话,悄然开启。
这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人类对未来的承诺。
在新西伯利亚的寒夜里,伊万·彼得罗夫教授正组织着他的学生,进行一场特殊的压力测试。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测试的是,在极寒环境下,用冻僵的手指,编写代码。”他搓着手,笑着说道。
学生们面面相觑,都觉得这个测试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中,手指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怎么可能完成代码编写?
但伊万教授却坚持让他们尝试。
他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副特制的低温手套,然后打开了一款名为“赤脚代码”的离线IDE。
这是一款由中国工程师开发的轻量级代码编辑器,可以在极端简陋的硬件环境下运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