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湖上平章

2025-11-02 2006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嘉定十七年(1224年)的西湖,烟波依旧,画舫如织。然而在如诗如画的景致之下,临安城的权力中心正酝酿着一场改变王朝走向的暗流。史弥远站在葛岭别墅的轩窗前,目光掠过湖面,投向暮色中的皇城方向。这位执掌朝政近二十年的权相,此刻正面临着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危机——宁宗皇帝病危,而皇嗣未定。

一、 御榻前的密谋

闰八月三日,垂拱殿内药香弥漫。宁宗赵扩已进入弥留之际,枯瘦的手无力地垂在龙榻边缘。御榻前,史弥远与杨皇后进行着决定帝国命运的对话。

"陛下...恐不久矣。"杨皇后声音低沉,凤目中难掩焦虑,"沂王(赵贵和)非我所出,且素与相公不睦。若其继位,你我皆危矣。"

史弥远面色凝重。他太清楚这位被立为皇子的赵贵和。这位年近而立的宗室子弟,不仅曾在太学公开批评他的专权,更曾当众说过"史弥远宜配琼州"的激烈言论。一旦登基,他史弥远的下场可想而知。

"娘娘勿忧。"史弥远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酷,"宗室子侄中,岂无贤者?沂王既不可恃,当另择贤明。"

事实上,这个"贤明"的人选早已在他的谋划之中。数月前,他就派心腹幕僚余天锡秘密前往绍兴,寻访到宗室赵与莒。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沉默寡言,却颇知礼数,更重要的是,他出身寒微,在朝中全无根基,正是最理想的傀儡人选。

"那赵与莒..."杨皇后仍有疑虑,"毕竟年稚,且非近支。"

"正因其年稚,方可雕琢;正因其疏远,方知感恩。"史弥远意味深长地说,"娘娘若能垂帘,臣在外辅政,必保江山稳固。"

夜色深沉,一纸矫诏从垂拱殿发出:立赵与莒为皇子,赐名赵昀。同时,原皇子赵贵和被废为济阳郡王,出居湖州。这场在皇帝弥留之际完成的废立大计,干净利落,彰显着史弥远对朝局二十年经营的深厚根基。

二、 湖上平章

新帝即位,改元宝庆,是为宋理宗。而真正的权力中心,却从皇城移到了西湖葛岭的史相别墅。

这里每日车马盈门,各地官员、将领在此等候接见,呈递的文书堆满案头。时人讽称:"每日朝纲,尽在葛岭湖舫"。

史弥远的专权之术,较之韩侂胄更为精妙。他不再需要平章军国事的显赫头衔,仅凭"太师、右丞相"的身份,就足以掌控一切。其手段可谓刚柔并济:

在朝中,他通过"三凶"(梁成大、李知孝、莫泽)和"四木"(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等爪牙,广布耳目,打击异己。任何对其专权表示不满的官员,轻则贬谪,重则编管。大学博士真德秀因上疏言事被罢官,武学生华岳因议论朝政被处死,朝堂之上,万马齐喑。

在地方,他推行"公田法",名义上是为了平抑物价、充实国库,实则成为其党羽敛财的工具。官府以低价强购民田,致使江南无数自耕农破产,而所得利益尽入权贵囊中。

更令人诟病的是他对理学态度的转变。当初为收揽人心而推崇的理学,如今成了他排除异己的工具。凡是依附他的,无论学问人品,皆可标榜"道学";而稍有异议者,即便如真德秀、魏了翁这样的理学名臣,也难逃打压。

三、 湖州之变

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被废的济王赵贵和在湖州府邸中郁郁寡欢。这个寒冷的冬夜,他突然被府外的喧哗声惊醒。

"不好了王爷!"管家仓皇来报,"湖州守将潘甫、潘丙兄弟带着太湖渔民和盐贩,说要拥立王爷复位!"

赵贵和大惊失色:"此乃灭族之祸!速速闭门!"

然而为时已晚。潘氏兄弟因不满史弥远专权,勾结太湖盗匪,诈称奉密诏讨逆,已经控制了湖州城。他们强行闯入王府,将黄袍披在挣扎不休的赵贵和身上。

"诸位!此事实在..."赵贵和还想解释,却被狂热的人群拥到州衙。在刀剑威逼下,他被迫在预拟的"即位诏书"上用了印。

消息传到临安,史弥远震怒之余,也感到一丝兴奋——这正是一举铲除后患的良机。他立即调遣禁军,以"平定叛乱"为名,连夜赶往湖州。

这场闹剧般的"起义"不过数日即告平定。潘氏兄弟兵败被杀,而最令人扼腕的是赵贵和的结局。尽管他在整个事件中完全是被胁迫的,乱平后还主动开城迎接官军,但史弥远岂能容他?不久,朝廷"诏令"抵达:济王赵贵和"突发暴疾而薨"。

湖州之变及其后续处理,在朝野引起巨大波澜。真德秀、魏了翁等大臣纷纷上疏,请求厚待济王遗属,追究相关责任。然而这些声音在史弥远的铁腕下,终究如石沉大海。

四、 末世浮华

在史弥远的精心经营下,宝庆年间的临安城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御街两侧商铺林立,西湖上游船如织,瓦舍勾栏夜夜笙歌。来自海外的香料、珠宝在此集散,城内酒肆茶坊通宵达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