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衣锦还乡

2025-11-02 2123字 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十年,能让一个婴孩长成少年,也能让一片土地改换容颜。

当那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像一只陌生的甲虫,缓慢而笨拙地驶入赵家庄的土路时,还是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车窗摇下,露出周建国略显发福的脸,金丝眼镜代替了当年的黑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是眼角添了几道细密的纹路。他握着方向盘,努力在坑洼的路面上保持平稳,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体面。

赵红梅坐在副驾驶,看着窗外。她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路,还是那条土路,只是似乎更破败了些。但路两旁,零星地冒出了几栋贴着白瓷砖的二层小楼,像灰扑扑的画卷上甩了几点刺目的白漆。更多的,还是那些熟悉的、低矮的土坯房或砖房。地里不再是单一的玉米和高粱,有些地块种上了蔬菜大棚,覆着塑料膜,在阳光下反着光。

村子,像是睡醒了,却又没完全醒来,带着一种懵懂而杂乱的变化。

车停在赵家那更加破旧的老院子门口。听到动静,隔壁院墙后探出几个好奇的脑袋,远远地打量着,指指点点。

赵红梅深吸了一口气,推开车门。脚踩在故乡松软的土地上,一种奇异的、混杂着熟悉与陌生的战栗感从脚底升起。

院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拉开,王秀芹站在门口。她老了,背佝偻得更厉害,头发几乎全白了,像顶着一头蓬松的棉花。她身上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灰布褂子,双手在围裙上无措地搓着。

她看着女儿,看着女儿身上那件质地明显很好的米色风衣,看着女儿烫过的、微卷的头发,看着女儿脸上被南方水汽滋养出的、比同龄人更显年轻的光泽,也看到了女儿眼中那瞬间涌上的、复杂的水光。

“娘……”赵红梅声音哽咽,上前一步。

“回来了……好,回来了就好。”王秀芹的声音干涩,她伸出手,似乎想摸摸女儿,又像怕碰脏了什么,最终只是落在女儿的胳膊上,轻轻拍了拍。那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刮过风衣光滑的布料。

她的目光越过女儿,看向正从后备箱拿行李的周建国,还有那个怯生生躲在周建国腿边、穿着漂亮连衣裙的小女孩——她的外孙女。

“快,快进屋。”王秀芹侧开身,让出路。

屋里,依旧昏暗,土炕,旧桌椅,墙壁被烟熏得黑黄。只是角落里,多了一台小小的、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取代了当年那台蒙着红布、最终不知去向的彩电。鲜明的对比,像一道无声的沟壑,横亘在母女之间,在过往与现在之间。

下午,赵红梅抱着女儿,在村里慢慢走着。阳光暖洋洋的,几个老人靠在墙根打盹,看到她,露出缺牙的笑,含糊地打着招呼。孩子们追逐打闹着,对她这个“外人”投来好奇的一瞥。

走到村口那棵大槐树下时,迎面驶来一辆风尘仆仆的小四轮拖拉机,“突突突”的噪音打破了午后的宁静。拖拉机在她身边减速,停下。

开车的人跳下来,是窦宝柱。

他胖了些,肚子微微腆起,脸上是常年在外面跑留下的风霜色,皮肤黝黑粗糙。他穿着一件沾着油渍的蓝色工装,手里夹着半截烟。

两人隔着几步远的距离,对视着。

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赵红梅的心提了起来,手下意识地搂紧了怀里的女儿。

窦宝柱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那目光里没有了当年的愤怒和痛苦,也没有热烈的情绪,只有一种深沉的、近乎平静的打量。然后,他的目光滑到她怀里的孩子身上,眼神柔和了一瞬。

他抬手,把烟头扔在地上,用脚碾灭,咧开嘴,露出被烟熏得微黄的牙齿,笑了笑:

“回来了?”

语气平常得像是昨天刚见过。

“嗯。”赵红梅点点头,喉咙有些发紧。

“这是……孩子?几岁了?”他问,目光依旧看着那小女孩。

“五岁。”赵红梅回答。

“好,好。”窦宝柱点点头,搓了搓粗糙的手掌,“啥时候回来的?能待几天?”

“前天到的,住几天就走。”

“哦。”他又点点头,像是找不到别的话了。短暂的沉默后,他指了指拖拉机的方向,“那……俺还得去送趟货。家里……都挺好的?”

“挺好的。”

“那就好。”他像是完成了某种社交任务,松了口气,“回头……回头有空上家坐坐去,你嫂子蒸的枣糕,好吃。”

说完,他不再停留,转身利落地爬上拖拉机,发动。引擎轰鸣声中,他对着赵红梅和她怀里的孩子,又扯出一个简单的笑容,挥了挥手,然后开着车,“突突突”地远去了。

没有尴尬,没有怨怼,甚至没有多余的好奇。就像随手拂去身上的一粒尘土。

赵红梅站在原地,看着那辆小四轮消失在土路的拐角,卷起的尘土慢慢落下。怀里的女儿小声问:“妈妈,那个伯伯是谁?”

她怔了怔,低头看着女儿天真无邪的眼睛,轻轻吐出一口气。

“一个……以前的邻居。”

傍晚的炊烟袅袅升起,弥漫在村庄上空,和十年前一样,带着柴火和饭菜的味道。往日的恩怨情仇,在这熟悉的烟火气里,仿佛被时间这只大手轻轻一抹,只留下一些淡淡的、几乎看不清的痕迹。